民進黨要破除的魔咒
(圖/本報系資料照)
12月18日黃敏惠拿下嘉義市長的席位,2022年九合一選舉降下帷幕,民進黨掌握的席位由7個變成5個,爲史上最差。
大多數評論將民進黨失利的原因,歸結於「初選機制崩壞,整體施政引發民怨」,或歸結於,這次選舉不是國民黨的大勝,而是民進黨的大敗。此類評述,很容易推導出臺灣選民真的患上了安全麻痹症!或者接受如某些政客描述的認知:「臺灣選民對中國的軍事威脅變得不敏感。」真的是這樣嗎?
民進黨「抗中保臺」,與「親美抗中」是一體兩面,目的就是將臺灣的命運,緊緊地與滿足美國的區域安全秩序需要綁在一起。民進黨這種政策選擇,有利於擴大臺獨生存空間,實現將兩岸關係與中美關係對立起來的目的。臺灣付出的代價,是進一步受制於人,進一步失去在區域安全中維持平衡的能力。這對臺灣是禍不是福。
從這個角度看,對民進黨大敗的分析中,應該補充的一項重要內容,那就是爲什麼這次選舉,民進黨「抗中保臺」牌,會出現邊際效應遞減的現象?原因有:
其一,民進黨押錯寶。俄烏衝突帶來重大地緣政治變化,必然傳遞爲對國際和地區秩序的衝擊。美國把臺灣問題作爲戰略上牽制、遏制中國的籌碼。民進黨認爲,利用美國外力,在九合一選戰中,應該繼續打「抗中保臺」牌。這除了獲得美國對民進黨的繼續倚重外,也期盼通過 「深化民主體制,強化與專制權威主義的對抗,爭取國際支持」。
但對於美國、歐洲和衆多亞洲國家來說,目前他們不存在這個需求。在海峽衝突與危機方面,他們的總體看法還是比較謹慎的。如針對印太成爲大國矛盾激烈交鋒的地區,美國國務卿布林肯說,不對中國發動新冷戰。拜登也表示,不尋求改變中國的體制,不尋求強化同盟關係反對中國,不支持臺獨,無意同中國發生衝突對抗。
那麼邏輯上,從美國對臺政策來看,在臺灣問題上一種可能的「新思維和新構想」,就是「只要美國不簽單」,民進黨單方面加快臺獨進程,就要爲自己行爲的代價買單。這次選舉中,中間選民的增加,就是臺灣民衆看到了這種趨勢。蔡英文選前大言不慚地說,「這次臺灣九合一的選舉結果,將引起世界的關注」,結果是民進黨將地緣政治與地方選舉掛鉤的做法,遭到唾棄。
其次,美國因素出現微妙變化。以往中美互動的過程中,拜登多次強調「四不一無意」,這次擴展成「五不四無意」。增加的最重要內容:一是不尋求強化同盟關係反對中國,這是美國從來沒有說過的。二是無意同中國發生衝突,也是新的表態。在「四不」說法的基礎上,拜登增加了一些新的表述,如不支持「兩個中國」、「一中一臺」,這也是話中有話。雖然美國對華政策,依然存在「說一套,做一套」,但白宮的表態,對民進黨鼓吹的將臺灣納入「反共」陣營,將臺灣視爲西方「反對中國權威主義」盟友的宣傳,顯然不利。
再次,警惕美國繼續通過提升美臺關係,深度介入臺灣政治,謀取巨大利益。一方面,中美之間的貿易戰、科技戰將更爲激烈,另一方面,拜登政府已7次對臺軍售,臺積電「護國神山」也搬遷到美國。民進黨當局也將按美國的意圖,推行延長義務兵役制;美國還將派駐人員,進入臺灣。可謂樹欲靜而風不止。
民進黨對於美國的價值,其所謂「不可取代的地位」,就在於挑釁兩岸一家親,要將兩岸民衆,拖入戰爭威脅;要製造中華民族的分裂。對此魔咒,必須予以破除。(作者爲上海臺灣研究會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