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文人臨習王羲之,堪稱範本,他如何學習王羲之?
放大了感受一下,讚歎之情油然而生!把書聖王羲之的墨跡臨得這麼好,不簡單。
從結字、行韻到墨色變化,無不彰顯出極其紮實的功底,給我們呈現一份臨摹好範本。
臨者叫馬公愚!
馬公愚(1893-1969),本名範,初字公馭,後改公禺、公愚,晚號冷翁,因其齋名“畊石簃”,故又署畊石簃主,永嘉人。永嘉馬氏,自清以來,以詩文、金石、書畫傳家凡二百年。曾祖昱中(解元出身)、祖父蘭生(名元熙),均工詩文書畫。公愚幼承家學,稍長曾師承瑞安孫詒讓、究心周鼎秦權、石刻奇字。後與兄孟容就讀溫州府中學堂。
清光緒三十四年(1908)考入浙江高等學堂。宣統三年(1911)畢業後返里,次年創辦永嘉啓明女學。1914年創設東甌美術會,後任教浙江省立十中。1919年7月,與鄭振鐸等發起組織永嘉新學會,提出“改革舊思想,創立新思想”的主張,次年出版《新學報》。1924年赴上海,先後任上海中學教員,存德中學、勤業中學董事長,上海美專教授,大夏大學文書主任兼中國文學系國文教授。
1929年,與鄭曼青、馬孟容等創辦中國藝術專科學校,並任書法教授。同年,教育部舉辦第一次全國美術展覽,被聘爲委員;後又應聘爲“西湖博覽會”美術館委員。1933年,其作品參加柏林“中德美術展覽”,後又參加“中日聯合繪畫展”及英國、意大利等地畫展。
1941年,與馬漪等在上海大新畫廳舉辦“永嘉五馬畫展”。戰後美國畫展及國內歷次各大美展,亦均有作品參加。在此期間,還先後任上海美術會、中國畫會理事,中華藝術教育社常務理事及上海市美術館籌備處設計委員等職。
建國後,公愚任上海文史館館員、上海中國畫院畫師,還兼任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委員,並參加中國美術家協會上海分會、上海中國書法篆刻研究會等。
但是,好景不常,公愚 “文化大革命”中備受折磨,而對藝事仍鑽研不懈。1969年2月21日病逝於上海,終年75歲,遺體歸葬溫州。著有《書法史》、《書法講話》、《應用圖案》、《公愚印譜》、《畊石簃墨痕》、《畊石簃雜著》等;中國《現代篆刻選輯》(三)一書,收錄其印刻53方。
公愚素有“藝苑全才”之譽。其書法,篆、隸、真、草,無一不精,真草取法鍾、王,筆力渾厚,氣息醇雅;篆隸更具功力,書名遍播大江南北。繪畫擅長山水、花卉、鳥魚等,篆刻取法秦漢,探本求源,無絲毫近人習氣,但均爲書名所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