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值退”會否帶來誤傷?業界熱議給經營正常者保留“生機”
新“國九條”政策發佈後,我國資本市場退市制度改革進入實踐深水區。退市新規從分紅、業績、治理、交易指標等多維度的嚴格退市標準,旨在加速市場優勝劣汰。
退市新規中,當前市場討論最火熱的是“面值退市”制度。第一財經記者統計發現,今年以來滬深市場“面值退市”A股公司數量達36家,創下歷史新高,其中約九成比例是ST股,普遍不具備持續盈利能力,或是存在治理缺陷,被投資者“用腳投票”,彰顯退市制度成爲資本市場優勝劣汰的有力保障。
面值退市制度的另一面則是非ST公司密集面臨面值退市風險,包括包鋼股份(600010.SH)、山東鋼鐵(600022.SH)、海航控股(600221.SH)、遼港股份(601880.SH)等。
目前來看,非ST、質地較好的上市公司面值退市也帶來了一些影響,包括“誤傷”出清少量質地尚可的上市公司,對證券市場資源配置的效率產生不利影響;中小投資者無法獲得賠償,不得不自己承擔股票退市的損失;被退市公司的股票質押質權方金融機構等面臨一定風險。
退市制度是爲不斷淘汰劣質上市公司,提高資源配置效率,讓市場煥發生機和活力,讓資金“找到”基本面良好的上市公司。而在近期大盤不斷回調中,低價股“死亡螺旋式”下跌產生“誤傷”,面值退市規則是否需要“打補丁”?成爲市場各方關注的焦點。
被面值退市的中小投資者索賠無門
面值退市或1元退市規則是指股票價格連續20個交易日收盤價均低於1元面值時,其股票將終止上市。
今年以來的面值退市案例顯示,1元股價似乎是一條警戒線,上市公司股價越是逼近1元,越是容易呈現慣性下跌,一旦跌破一元,大量賣單密集涌出,上市公司如果沒有足夠現金,很難在短時間內自救。
同時,包括包鋼股份、山東鋼鐵、海航控股在內的百億市值上市公司股價逼近1元,瀕臨面值退市。年營收千億的海航控股的股價爲1.07元,該公司的關聯方近期的增持方纔使得股價穩定在1元以上;從事交運業務的遼港股份近10年的年均利潤規模雖然有一定波動,但始終保持盈利,而遼港股份最新股價報1.25元,處於歷史最低區間。
上述幾家上市公司定期報告顯示,它們目前尚未觸及其他任何退市指標,也沒有被ST,如果只是因爲股價走勢滿足了面值退市規則,不得不被面值退市,顯然是被規則“誤傷”的概率更高。
在業內人士看來,完善退市制度的配套措施,特別是保障投資者的切身利益。目前,面值退市屬於交易類強制退市,不涉及財務造假、虛假信息披露等違法違規問題,非ST股的面值退市,中小投資者無法索賠,退市帶來的所有損失,只能由投資者自己來承擔,面值退市最終落到了投資者身上。
帶着這份擔憂,不少中小投資者在互動平臺向上市公司提問面值退市風險。有投資者提問包鋼股份:“公司市值接近700億,在整個A股排名高達100多位,但卻面臨面值退市風險,請問公司有什麼應對措施?”;“最近股價跌得厲害是否經營有問題,會不會退市?”
總股本89.19億股、股價1.05元的重慶鋼鐵(601005.SH)被問道:“股價始終在1元附近徘徊,大股東增持也無法改變現狀,如若還是頻繁試探1元面值退市公司是否還會推出一些列措施穩定股價不讓觸發退市?”
2015年市值曾超千億元的永泰能源(600157.SH)如今股價只剩1.1元。有投資者問道:“永泰能源222億總股本,很難漲得動,根本漲不上去,貴公司還不出臺縮股的計劃嗎?”
另外,非ST公司面值退市除造成股東的損失外,銀行等金融機構作爲上市公司的股權質押質權人將面臨更多不確定性的風險。非ST上市公司一旦面值退市,給其股權質押的債權人又出了一道難題。
以包鋼股份爲例,截至最新公告日,公司大股東包頭鋼鐵(集團)有限責任公司的股權質押總數量爲63.14億股,佔總股本比例13.91%。包鋼股份的質權方涉及渤海國際信託、平安銀行、銀河證券、民生銀行、浙商銀行等金融機構。其中,包鋼股份質押給民生銀行、浙商銀行的成本分別爲3.17元/股、2.52元/股,包鋼股份的股票現價爲1.43元/股。
海航控股20%的總股本處於質押狀態,公司質押給中國民生銀行深圳分行、中信銀行海口分行、國家開發銀行的股票數量分別爲1.3億股、2億股、3.6億股,質押成本分別爲3.23元/股、1.93元/股、1.73元/股,海航控股最新價報1.07元/股。
正在籌劃收購資產的永泰能源,已經跌至歷史最低的1.1元/股,該公司第一大股東永泰集團有限公司持有的40.24億股處於質押狀態,佔其持有股份比例99.92%,佔總股本比例18.11%,平均質押成本爲2.99元/股,較最新價格累計下跌63.2%。
執行層面或需要制度“打補丁”
接受記者採訪的某上海私募負責人認爲,退市制度本身是證券市場的“過濾器”,通過退市規則考驗的公司是有價值、有投資前景的優質公司。不斷淘汰劣質公司退市,爲證券市場不斷注入新的生機與活力,以提高資源配置效率,而如果只是因爲股價低於1元退市,也是對整體證券市場資源配置的負面影響。
“一些傳統行業的上市公司在當前宏觀經濟中,經營業績可能處於四平八穩的狀態,但只要公司還有能力爲社會創造價值,未來通過資產注入、引入戰投、收購兼併的方式,仍有機會做大做強。”上述私募負責人說。
數據顯示,截至最新收盤日,滬深兩市股價低於1.5元的公司數量達108家,多家非ST公司來自交通運輸、建築裝飾、鋼鐵、基礎化工等傳統領域。前述私募負責人認爲,像是鋼鐵、交運、建築等傳統行業的估值想象空間小、近兩年經營業績普遍缺乏亮點,且不屬於近兩年市場熱衷投資的新興領域。“大盤行情低迷的環境中,市場對低價股不友好。一些非ST的傳統行業公司,早年熱衷轉股送股,使得總股本很大、加上新‘國九條’發佈加速市場對優勝劣汰趨勢的認知,導致短期情緒‘帶崩’低價股,越是低價股越被資金拋售。”
基本面較好的非ST公司面臨面值退市,程序化地執行面值退市是否需要調整?是否存在矯枉過正、一刀切的問題?是否可以按自身市場特點設置相應的豁免標準與治癒期規則?這些是市場討論的重點方向。
接受記者採訪的多位業內人士表示,不同的退市標準則以各自的側重點爲核心進行判斷,從不同的維度對上市公司進行評判。現有面值退市制度,或可從多方面考慮“打補丁”,既不能讓“應退”劣質公司規避退市,也要避免正常經營的上市公司遭到誤傷。
一名投行負責人對記者表示,相比其他幾類退市指標,面值退市稍顯“簡單粗放”。“上市公司一旦觸發面值退市,沒有暫停上市環節,也不進入風險警示板。股價表現是個多因素導致的結果,尤其是行情向上或向下演繹較極致的情況下,情緒交易會產生很大影響。如果正逢市場環境較差的情況,就出現了質地健康的公司跌破1元。”上述投行人士說:“不妨嘗試把淨資產、營業收入、淨利潤和分紅等進行量化,綜合考慮上市公司面值退市時的盈利狀況、生存能力、財務健康程度等。同時可以給予‘治癒期’,即上市公司可以在規定期限內自救,包括回購註銷、縮股等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