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中謀降溫 臺海要退燒
(示意圖/達志影像)
從2016年兩岸官方斷絕往來,兩岸關係生病近8年了,自去年解放軍在臺海周邊軍演,打破海峽中線默契,臺海的「發炎指數」開始飆高,進而實施「常態化戰備警巡」,高燒一直退不下來。
許多政治圈的朋友憂心如焚,認爲即將進行的總統選舉攸關我們國家的生存,是戰爭與和平的抉擇。我一直認爲在可預見的未來,大陸不會全面武力犯臺,但臺灣民衆必須思考:讓臺海再繼續發高燒4年好嗎?
我國下屆總統及國家安全團隊,必須陪大陸領導人習近平走完其第3任期,也要面對高度不確定的2024美國總統大選結果,候選人自然必須有務實且盱衡全局的「國家安全形勢判斷」。
國際地緣戰略形勢緊繃。俄羅斯入侵烏克蘭已經615天,戰事尚無結束跡象,而國際權力板塊對撞的震盪,波及全球。3周前巴勒斯坦極端組織哈瑪斯驟然攻擊以色列,從華爾街到華盛頓的美國決策菁英,更不容易騰出精力關注臺海情勢的變化。在歐洲與中東戰事所牽動的地緣戰略與經貿風險升高的時刻,臺灣不但要謹慎自保,更應該扮演會被民主盟邦感激的積極維穩角色。
中美領導人皆有燙手山芋。本月初美國因聯邦預算政黨惡鬥,差點讓政府再度關門;隨後衆議院創造罷免議長曆史首例,缺位21天后才選出弱勢的新議長。前總統川普的持續高民調,對明年爭取連任的拜登始終是陰影。大陸房地產暴雷牽動的金融管控風險,高校畢業生失業率偏高,都反映悶燒的社會挑戰。永遠在路上的打貪倡廉竟折損兩位國務委員,習近平心情也好不起來。
印太戰略框架成形還需爭取時間。日本的「安保3文件」去年底才公佈,美國印太司令部的「太平洋嚇阻計劃」預算編到2027年,澳洲的核潛艦要等到2040年才形成戰力。臺灣已付款多時的戰機、坦克及多項武器裝備都延遲交貨,後備動員改革才上路,1年期義務役的同學大多還沒畢業。即使印太地區終將成爲中美爭霸的交火點,臺灣不只首當其衝,區域各國也都需要爭取更長的和平穩定時間。
臺海和平穩定端賴自助人助。積極配合盟邦的區域戰略利益,擴大與理念相近國家的合作,並不可以將我們的外交國防及大陸政策外包合理化。在「有美國,請放心」的想像中求心安,遠離戰爭65年的臺灣民衆「很不情願面對難受的真相」,國際友人也都看在眼裡。增強全民國防與社會韌性不應被視爲外國朋友給予的壓力,臺灣更應堅定主權立場,提出可與盟友分享基於本身利益的安全觀,並展示我們貢獻區域和平穩定的路徑與能力。
針對未來4年的重大國家生存發展挑戰,我們應鼓勵所有總統候選人認真思考制定《國家安全戰略》,在就職半年後發佈,並開創總統向國會報告的憲政先例,形成明確指導跨部會總體行動的依據。
國際局勢詭譎變化,華府與北京在戰略競爭大趨勢不變,利害衝突錙銖必較的心態之下,雙方近月來仍然決定釋放出謹慎的關係和緩訊號,彼此提供「喘息服務」,爭取降溫以避免「戰略超載」。強權應對都不容易,臺灣更禁不起折騰,我們不能漏看美中緩和的短期現象。
這次總統大選,我們切不可再浪漫地以爲可以「用選票教訓共產黨」的廉價手段,應對來自大陸的沉重壓力。臺灣人民集體意志的展現,應該是「爭取時間強軍,實踐兩岸對話」兩條腿向前邁步,過去8年來只靠一條腿,難怪站不穩也跳得累,未來4年,玩笑開不得。(作者爲淡江大學戰略研究所副教授、中華戰略暨兵棋研究協會理事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