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政客稱中國大蒜對美構成“極大威脅” 外交部:奉勸美方一些政客多些理性常識 免得貽笑大方
(原標題:美政客稱中國大蒜對美構成“極大威脅” 外交部:奉勸美方一些政客多些理性常識 免得貽笑大方)
13日,外交部發言人毛寧主持例行記者會。有記者問,據報道,美國國會聯邦參議員斯科特日前發佈聲明稱,中國產大蒜對美國食品安全構成“極大威脅”,要求發起“301調查”,美國會衆院已經審議通過的“2025財年國防授權法案”中,也包括要求美軍商店禁止銷售中國大蒜的條款。請問中方對此有何評論?
圖爲毛寧 資料圖
毛寧表示,不知道你有沒有注意到,美國有關政客的謊言謬論引發了中國網民的羣嘲。相信大蒜做夢都想不到,竟能對美國產生“極大威脅”。從無人機到起重機,從冰箱到大蒜,被美國扣上“國家安全風險”帽子的中國產品越來越多,但是美方所謂的證據和理由哪一條能經得起檢驗?世人看得很清楚,這些不過是美國大搞保護主義、濫用國家力量遏制打壓中國發展、強推“脫鉤斷鏈”的幌子罷了。
毛寧說,泛化國家安全概念,將經貿科技問題政治化、武器化,只會加劇全球產供鏈安全風險,最終損人害己,我們奉勸美方一些政客,多些理性常識,免得貽笑大方。
(總檯央視記者 張雪松)
延伸閱讀
在特朗普第一任期挑起的中美貿易戰中,美國農民首當其衝,特別是美國豆農承受了約110億美元的損失。如果硝煙再起,美國農民只怕會傷得更深。
據彭博社11日報道,毫不起眼的大豆是特朗普和中國的第一次貿易戰中的犧牲品,在他上任的頭兩年,美國對中國這個世界頭號大宗商品買家的出貨量下降了79%。當時,中國仍然需要美國的一些供應。但現在,它只需要從美國的競爭對手巴西那進貨。
其他大宗商品的情況也大同小異。中國已經實現了供應多元化,對阿根廷的玉米和小麥、巴西的高粱和澳大利亞的棉花開放了市場。中國的糧倉已經補足了貨。
“頭一回中國沒有做好準備,這一次中國準備好了。中國的大豆庫存達到了創紀錄的水平。”荷蘭合作銀行穀物和油籽全球行業策略師尼科爾森(Steve Nicholson)說,“形勢已經發生了一些變化”。
美國生產的大豆或需尋找新的買家(資料圖)
報道稱,美國在貿易戰升級的風險壓頂之際,卻難以恢復其從玉米到小麥的領先主食出口國地位,同時巴西成功搶佔了市場份額。由於玉米和大豆價格今年早些時候觸及2020年以來的最低水平,種植者的所得已經在下降。
預計特朗普在明年正式上任後將故技重施,再對中國強加無理關稅,而中方大概率也會採取反制措施,再次瞄準美國農產品出口領域,穀物價格將承壓。
花旗集團全球市場分析師在週一(9日)的一份報告中寫道,雙方最終可能找到解決方案,但中國恢復之前的進口水平可能性較小。
彭博行業研究(Bloomberg Intelligence, BI)的分析師認爲,大多數農產品是貿易戰的“排頭兵”,因爲尋找替代品產生的成本相對較低。
第一次貿易戰造就了當前的供應形勢:中國的目光從美國轉向巴西,這促使巴西開墾土地以種植更多的大豆。預計巴西明年年初的大豆收成將比中美貿易戰前的產量高出至少30%。
不過,這並沒有使美國農民放緩生產更多大豆的腳步,畢竟,在特朗普第一任期內,他曾向美國農民發放了約280億美元的補貼,以緩解與中國的貿易爭端給美國農民所帶來的打擊,這幫助美國農業淨收入在2020年達到了七年來的最高。
種子公司科迪華(Corteva Inc.)的首席執行官馬格羅(Chuck Magro)也表示,美國的大豆種植面積預計不會減少,“假設關稅和先前類似,中國認爲需要從其他市場購買,美國生產的大豆仍將找到買家”。
自2018年以來,中國一直在實現供應源多元化,以減少對美國農產品的依賴。紅色代表美國,綠色代表巴西(路透社製圖)
彭博社列舉了特朗普的關稅計劃可能對各種作物產生的影響:
大豆、玉米和小麥
2020年1月15日,中美雙方在美國華盛頓簽署中美第一階段經貿協議。根據協議,中國將增加美國農產品進口,美方將分階段取消對華產品加徵的關稅。
根據美國全國玉米種植者協會(NCGA)和美國大豆協會(ASA)委託進行的一項聯合研究,如果恢復這些關稅,美國農民或將每年損失數百萬噸的穀物和大豆出口。
中國是大豆和玉米等農產品的全球最大進口國。在時任特朗普政府對華髮起貿易戰,對價值超過3000億美元的中國進口商品加徵關稅後,中國在致力於提高國內產量的同時,也於2018年對原產於美國的大豆、牛肉、豬肉、小麥、玉米和高粱等進口產品加徵25%的關稅予以反擊,並大幅減少了對美國進口農產品的依賴,轉而向巴西、阿根廷、烏克蘭和澳大利亞等主要糧食生產國採購。
路透社此前引述中國海關數據稱,2024年中國從美國進口的大豆份額已經從2016年的40%降至18%,而巴西進口所佔的份額從46%增至76%;玉米進口情況亦然。
中國大豆進口噸數及市場份額,紅色代表美國,綠色代表巴西(路透社製圖)
目前,中國轉向從阿根廷購買玉米和小麥。今年年初,阿根廷國家農業、畜牧業和漁業部發布公告稱,經中國海關總署授權,阿根廷可向中國出口小麥。公告指出,中國是全球第三大小麥進口國,每年進口約1000萬噸,價值38億美元(2022年)。目前,阿根廷正積極尋求數十年來首次向中國出口小麥。此外,中國還批准購買阿根廷玉米,這是15年來的首次。
高粱
美國的高粱生產商高度依賴中國,該國高粱出口量的70%運往中國。中國是這種古老穀物的最大消費國,這種穀物被用作動物飼料和釀造白酒。
然而,在11月底,中國對巴西高粱敞開了大門。雖然這個南美農業強國過去幾乎沒有出口高粱,但其產量已增至約460萬噸。報道認爲,這是對美國市場份額的又一挑戰。
豬肉
豬肉是中國居民菜籃子裡最常見的葷菜之一。中國也是世界上最大的豬肉消費國,擁有世界上最大的生豬養殖市場。歐盟、巴西和美國是中國主要的豬肉進口來源國家及區域。2020年至2023年中國及巴西產量增加,而歐盟與美國豬肉產量下降,其中歐盟區域降幅尤爲明顯。
目前,受居民飲食偏好、消費主力人羣轉移等多方面因素影響,即使不發生貿易戰,市場前景也不容樂觀,豬肉消費量預計將下降。根據美國農業部的一份報告,消費者將飲食轉向了其他蛋白質,如家禽、牛肉和海鮮。
棉花
美國農業部在本月發佈的一份報告中指出,由於國內產量強勁和庫存增加,預計中國的棉花進口量也將從去年創紀錄的水平上降下來。
希爾託普證券高級商品市場策略師庫尼施(Walter Kunisch)表示,中國棉花和紡織品供應鏈與2018年貿易戰期間“截然不同”,中國已經從巴西和澳大利亞採購了更多的棉花。
巴西全國棉花出口商協會此前宣佈,巴西棉花在2023/24收穫季總計生產棉花370萬噸,其中60%供出口,巴西棉花出口量首次超過美國,成爲全球棉花出口第一大國。在這一收穫季,巴西向中國出口了近130萬噸棉花,超過美國的出口量。
巴西棉花生產者協會指出,巴西棉花結合了可持續生產模式和高質量的特點,具備高競爭力,受到越來越多國際買家的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