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氣候正義就沒有可持續減排
(原標題:沒有氣候正義就沒有可持續減排)
近日,一段英國廣播公司採訪圭亞那總統阿里的視頻受到關注。在視頻中,面對對方指責圭亞那開採石油增加碳排放,阿里憤怒地迴應道:“在氣候變化問題上你們無權來說教。圭亞那是全球森林砍伐率最低的國家之一。我們保護了森林,你們因此受益。西方國家破壞了地球環境,卻反過來指責我們。”
阿里的憤怒不無道理,也道出了這樣一個事實:在氣候治理問題上,一些西方發達國家有很多歷史欠賬沒有還上,卻不顧事實、居高臨下地指責發展中國家,成爲實現氣候正義的主要障礙。
氣候變化是一個全球性問題。氣候治理要以可持續的方式進行下去,實現氣候正義是一個基本前提。所謂氣候正義,就是要分清誰是當前氣候變化的主要責任者和主要受害者,要認識到在全球溫室氣體減排方面,如何劃分責任才能做到真正的公平。
歷史上,西方國家最早開啓工業革命,以破壞環境爲代價,實現了經濟快速發展。今天,西方國家依然是全球過量排放的主要責任者。英國《自然·可持續發展》雜誌刊發的研究結果顯示,全球約90%的過量碳排放源自發達國家。
基於歷史責任、發展階段和各自能力,《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及其《巴黎協定》提出了碳排放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西方發達國家率先減排並開展絕對量化減排,爲發展中國家提供資金支持;發展中國家根據自身情況提高減排目標,逐步實現絕對減排或者限排目標。
但是長期以來,一些發達國家一直迴避自身責任和義務,其碳排放進程距離科學要求、自身承諾以及發展中國家的期待均有很大差距。例如,發達國家曾在2009年哥本哈根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上承諾,到2020年每年向發展中國家提供1000億美元氣候資金支持,至今依然未能兌現。發達國家對發展中國家的技術支持也嚴重不足,導致許多發展中國家行動方案無法有效落實。
更有甚者,部分發達國家非但沒有盡到相應的義務和責任,還在“綠色保護主義”的路上越走越遠。有的國家以推動本國能源轉型爲藉口,通過各種不公平法案和行政舉措,投入大量資金爲本國製造業提供高額補貼,針對別國綠色產業大搞貿易壁壘,並試圖阻礙別國獲得綠色技術。有的國家對其他國家的減排努力和經濟模式說三道四,進行不實指責。圭亞那是南美地區發展較爲落後的國家,由於近年來新發現了豐富的石油儲備,經濟發展得以走上快車道。但是發展態勢稍有起色,就馬上遭到西方的指責。
再比如,中國一直用行動落實減排承諾,過去10年單位GDP二氧化碳排放下降超過30%。中國還積極參與氣候變化南南合作,爲其他發展中國家應對氣候變化提供了大量支持和幫助。即便如此,一些西方國家還是時常通過炒作減排議題抹黑中國,試圖以此施壓中國承擔更多本屬於發達國家的責任。
沒有氣候正義,可持續的減排就難以實現。如果發達國家在這一問題上不進行足夠的反思和彌補,國際社會關於“氣候正義”的矛盾會越來越突出,可持續的全球減排也將遙遙無期。(本文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袁 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