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國家能取代中國 外商去風險改採「中國+N」策略

跨國企業在分散供應鏈的過程中發現,沒有哪一個國家可以容納所有從中國遷出的生產力,「中國+1」策略必須調整爲「中國+N」。(圖/Shutterstock)

近幾年與中國「脫鉤」或是「去風險」的概念廣受關注,過去10年當中,許多西方企業一直在尋找世界工廠中國的替代生產基地與市場,企業界高管們將這一轉變稱爲「中國+1」策略。但是幾年下來他們發覺,沒有哪個單一的國家能取代中國在全球供應鏈的地位,必須結合數個國家才能取代中國,西方企業高管們將這種更新版的策略稱之爲「中國+N」。

《華爾街日報》指出,在中國擁有龐大生產基地的蘋果公司正在越南以及印度這個新崛起的智慧手機制造中心迅速擴張,最近又加強了從印尼的採購,並且還在印度建新廠。安全感測器產品和遙控器等家庭娛樂設備的美國製造商環宇電子(Universal Electronics)將關閉2箇中國廠的其中一家,然後擴大墨西哥廠,並在越南首都河內附近開辦新廠。

報導表示,西方企業轉向「中國+N」的原因很明確:沒有哪一個國家可以容納所有從中國遷出的生產力。越南商業環境很友好,但缺乏足夠的技術熟練工人;印度有大量勞動力,但基礎設施參差不齊;墨西哥靠近美國市場,但與中國的零件供應商距離太遙遠。

這是一種被專家稱爲「多岸外包」(multishoring)的多元化態,反映出一個嚴峻的新現實:全球營商環境與10年前相比要複雜得多。

報導表示,供應鏈分散的代價很大:物色新地點、投資培訓人員、要與當地政府搞好關係、耐心培養新的供應商,但是企業都願意冒險一試。西方企業將生產線遷出中國時最主要關心的是成本問題,中國工資水漲船高,迫使外資企業尋找成本更低的替代者。到了2018年,美中貿易戰加劇了這種任務的緊迫性。這幾年來,非經濟的不確定因素激增。

跨國企業面對情況比起想像中要複雜得多。報導指出,韓國三星十多年前將部份業務遷離中國,主要是中國勞動力及經營成本上升,本土競爭也加劇。如今在一系列地緣政治因素推動下,蘋果等科技巨頭也在採取類似行動。不只是新冠疫情重創供應鏈,美中之間的大國競爭也升級爲激烈對抗,中國政府對外企的立場愈發不可預測,俄羅斯對烏克蘭的戰爭提醒人們,重大沖突仍有可能發生。

許多企業從中美貿易戰之初便開始分散供應鏈,以蘋果公司電子產品的分散策略爲例,該公司在印度的供應商數量從2018年的7家增長到2022年的14家,同一段時間內,在越南的iPhone供應商從14家增加到25家。自2018年以來,蘋果公司在歐洲供應商方面的支出增加了50%以上。

報導還說,多年前全球製鞋巨頭已開始將生產分別配置於中國、越南和印尼3國,現在進一步另闢天地。一家越南製鞋工廠的經理說,西方知名品牌客戶已要求他們在孟加拉和印度設立工廠。

分析人士稱,高利率和全球經濟低迷將迫使企業放慢分散供應鏈的步伐,財務主管對建設新廠的支出變得更加謹慎,許多企業則是心有餘而力不足。除了供應鏈與原料問題,還要重新訓練工人,這些因素會讓處於景氣低迷困局中的企業在分散供應鏈時放慢腳步,但是企業不會停止建新廠,供應鏈多元化還是主要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