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人罵我來罵!一集八個槽點!還敢抄襲《知否》?趕緊擡走吧…

最近有一部古偶,剛一播出,就被許多網友吐槽:主角好醜!男女都醜!好!醜!

如果抱着吐槽的心打開一部國產劇,那肯定會大有所獲;

而烏鴉也明白,任何題材都有存在的需要,不過是受衆不同,自有一套存在和發展的邏輯。

所以現在面對新劇,我都相對寬容,畢竟線上線下都是寒冬,大家都不容易,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就過去了…

可這部劇,讓烏鴉寬容的心,再次找到了嚴苛和堅硬的理由。

大家所吐槽的醜,只是它衆多槽點中,最單純無害的缺點:

《錦繡安寧》

老規矩,簡單敘述一下,不值一提的劇情。

宋朝,小康之家,羅府。

六歲的女主羅宜寧,親生母親被小娘設計陷害早死,自己也被誣陷害小娘流產;

又因爲倔強不服軟,她父親認爲其是個禍患,大加指責,動輒打罵。

心疼孩子的祖母,將她安置到別的房子,遠離這一大家子煩心事,好保全幼女的性命。

長大後的羅宜寧,心思縝密、靈敏聰慧,她回到羅府,決定查出當年母親被小娘陷害至死的真相,但卻發現越來越多的隱情;

另一方面,府裡還有一個同父異母,同樣不受父親待見的三哥,發現他住在府裡,是爲了給冤死的老師報仇;

兩人在烏煙瘴氣的家宅裡守望相助、彼此扶持,滋生出若有似無的“骨科情誼”;

不久,侯府公爺陸嘉學出現,發誓要找回失散了的曖昧對象羅宜寧。

宋朝、三角戀、宅鬥、侯門公爺、才子佳人…

早逝的親媽、糊塗的爹、心如明鏡的祖母、聰穎的小姐、詭計多端的小娘、興風作浪的姐妹;

倆男主,一個和女主同樣命苦,自生自滅、隱忍上進,一個地位門楣顯赫,能力和武功蓋世,霸總從天而降…

女主的娘被小娘誣陷謀害,女主隱忍多年,自己多番搜尋、取證,終於在多年後還了親孃公道;

男主之一三哥,他的出生是因爲親爹和家中婢女酒後亂性,出生當天母親難產,親爹對他不聞不問,因爲看着他就想起自己的黑歷史;(聽着怎麼和《甄嬛傳》裡四阿哥的出身那麼像呢?)

小娘和她養的女兒城府深,仗着寵愛,每天都在謀劃籌算如何加害女主、“不知羞恥”爲自己釣得金龜婿、也有一個不怎麼成器的兒子;

小娘動輒用暈倒躲過問責,糊塗丈夫寵妾滅妻,是非不分、黑白顛倒;

“家中姐妹應當同氣連枝,一榮俱榮,一損俱損”;

家裡的大娘子心地善良,性子着急,但缺乏手段,總被小娘架空…

除了有些許改動和融合,以上的劇情和不時冒出的臺詞,是否分不清到底是《知否》還是《錦繡安寧》?

沒錯,從故事背景、角色設定、關係框架等等幾個方面,都和2018年的大熱國產劇《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極度相像!

這個相似程度,不能說毫無關係,只能說一模一樣了…

可烏鴉查了一圈,直到現在,也沒看到兩者官方有什麼通氣兒,更沒看到有哪家粉絲出來,撕哪方融梗和抄襲…

或許是大家本着友善的原則息事寧人,也有可能是這劇的受衆,本身就不太具備甄別作品的能力。

客觀說來,《錦繡安寧》並非毫無優點。

比如看一眼就知道劇組預算充足的服化道;

比如劇中行禮時,應該查過資料的手勢。

至於網友所說的,男女主“醜”的問題…

說實話,烏鴉並不覺得畫面有多麼辣眼,除了幾個實在出戲的整容臉,總體的妝造配合古裝,起碼在合格水平。

更何況,這種輕易可改變的硬裝問題,相比起劇裡有毒的軟裝缺陷,前者甚至顯得眉清目秀人畜無害。

不知道編劇是否首次寫古裝劇本,大量粗淺、現代化的口頭語和對白,比如“沒想到到我這把年紀,還能有這樣的意外!”

“我有沒有毀容啊?”

“我身體還沒好,不舒服着呢”

“你爲什麼總是要逼我做自己不喜歡做的事呢”

對白通俗易懂很重要,但忽略年代遣詞造句的考究,完全大白話甚至並不通暢的臺詞,失去了美感和韻律感,也就等於失去了古代劇的一大特色,等於穿着古裝跳辣舞,可以但有病。

每個演員都一副急着下班的毛躁感,表演時要麼面無表情,要麼硬拗表情;

也不知是片酬沒給夠還是劇本沒熟讀,從主角到配角,給人一種看不起觀衆、看不過眼導演、看不順眼搭檔的不耐煩…

我只能善意解讀成,他們自己也對劇本不滿,本着殘存的良心,在敷衍表演的同時,從微表情裡展現出的藝術反抗。

內容的粗製濫造,甚至缺乏新意。

比如,爲了突出反派的狠毒,特意設置的拙劣低級橋段。

女主羅宜寧的爹生性涼薄,昏庸冷漠,在女主小時候被小娘陷害的時候,爹輕易被迷惑;

回到府裡,決心要把嫡女嫁給別人做妾室,最後全靠女主自己佈局,才能化險爲夷。

爹讓女兒嫁過去的理由,居然是“你在外面的名聲越來越差,嫁過去做妾,對你對羅府的臉面都有好處。”

要知道,在宋朝,婚姻制度和家族觀念非常重視門第和家族榮譽,嫡女作爲正室所生的女兒,通常會有較高的社會地位和婚姻選擇權。

把嫡女嫁去做妾是有損家族臉面的,但家族臉面是不能丟的,所以我還是把她嫁去做妾。

你再說一遍?

這個邏輯,不就等同於“我海鮮過敏,所以我不吃蝦了,我吃海鮮拼盤”嗎?

能看出來,編劇這麼寫,是因爲想突出小娘的壞、親爹的蠢,但不知是否因爲智商受限,只能編出這麼生搬硬套,邏輯不通的劇情…

爲了陷害女主,小娘的女兒給她撒了起疹子的藥粉,但是被對方識穿,女主的婢女按下了某個穴位讓其暈厥,讓女兒情急之下認罪…

我們來欣賞一下這位婢女,是何等的身懷絕技:

按一下,人能瞬間昏迷,再按一下,人又能瞬間醒來…

這位婢女武功如此高深莫測,居然還屈在普通人家做僕人,是有什麼把柄在主子身上,還是這小娘真實身份是古代機器人,全身佈滿開關,被婢女看穿,才能輕易哪裡不爽點哪裡?

大夫給孕婦把脈,居然可以只憑脈象斷定腹中胎兒性別?這大夫是穿越回去的驗血醫療器械嗎?

我知道中醫學問高深,萬萬沒想到竟能通神到如此地步…

這麼說來,現在時而能看到的海關截獲嬰兒驗血樣本新聞,不法分子爲什麼要大費周章,直接找中醫號脈豈不省事?

大娘子作爲一府續絃,雖說出身商賈之家不同於書香門第,但這滿身酒色財氣,社會大姐大的作派,你要說她是鏢局扛把子,倒是更有幾分可信度。

防槓聲明:並非說女人只能有一種姿態,絕非提倡女性只應該有溫婉賢淑的傳統氣質;

劇中大娘子的性格是不拘小節、爽快颯氣,但這位演員所展現的,是一種匪氣和剛猛,這些氣息,是現代社會,甚至是北方地區特供的氣質抒發;

我不清楚是導演給演員講戲時的認知誤差,還是演員自身對角色的理解發生錯漏,還是自帶氣質等所有因素疊加的結果…

反正我作爲觀衆,只覺得她是從類似於《東北往事之黑道風雲》的影片劇場過來軋戲的。

再有,爲了讓男女主談戀愛,編劇不惜讓兩人斷絕血緣關係。

原本以爲兩人是同父異母的男主,偶然得知女主的媽媽在當年被擄,所以女主並非爹的骨肉…

只能說,爲了不讓倆人背上“亂倫”的惡名,編劇也算煞費苦心了,不過就是讓親媽受了莫名的委屈。

雖然偶像劇本身就是脫離現實世界,爲年輕人開拓的真空伊甸園,但這種題材,已經成爲了網絡短劇的加長版延伸;

而短劇之所以爲人所詬病,是因爲它極致推崇一種,對人物性格的刻板塑造、對故事邏輯的視而不見、對關係情感的表面刻畫;

仇是可以兩集報完的,耳光是可以一集響三次的,微妙複雜的情緒流動,是不被允許甚至要被唾棄羣嘲的…

它高度迎合了那句“我們上班已經很累了,就想在影視劇裡爽一爽”的說法,把藝術創作徹底包裝成空洞無物的塑料商品,流量的快消品流過市場的貨架,但這樣的貨架,始終懸浮在頭頂,無法落地。

無法否認,這樣的迎合的確會給從業者帶來巨大的收益,也給一部份觀衆帶來快感;

但我也堅持認爲,雋永的、真實的、考究的甚至緩慢的、帶有些許“時代鈍感”的作品,纔是更值得被推崇和喜愛的。

作品和觀衆之間,說不清是誰在塑造和影響誰,但不去一味迎合,也應該是從業者的底線和堅守。

爲了表達權力,短劇裡的巴掌,都是批發的…

不論是《錦繡安寧》還是《知否》,還是現如今層出不窮的國產劇套路里,有着令人不安的趨向:

古裝劇裡,男主角是呼風喚雨、武功蓋世的侯門冷臉公爺,女主是嫉惡如仇、尊榮高貴的嫡出小姐;

現代劇裡是千億身家的霸總,是睥睨天下的千金…他們的共同點,是總有刁民想害朕的美強慘;

而“刁民”,就是他們身邊的繼母、小娘、庶出姐妹、是送外賣的窮小子、是來自農村的同學、親戚、保姆、外賣員等等,在社會階層上有着差距的矮窮矬…

如毛尖老師所說:中國影視劇是最封建的地方,按財產來分配顏值,按顏值來分配道德和未來;

國產劇永遠只講出身論,大錢勝小錢,小錢勝沒錢,嫡出壓庶出,正室壓側室;

裝備越精良活得越久,版本越高越有活路…

這種專屬於影視劇中的“階級構陷”,讓我困惑:這到底是對哪些受衆的迎合,又或是對哪種階層的投誠?

中國電影走過了一百多年,左翼電影千辛萬苦把清白和良心還給了底層;

然後一百年不到,我們的影視劇又把心機和窮人、天真和富人進行了鏈接。

戴錦華老師也曾對此發表過一段觀點,比較長,我強烈建議大家去看看原視頻:

我們的中國電影,曾經對社會底層和弱勢羣體,有過強烈的、深刻的關注,從關注底層民衆的苦難,到都市小人物的蛻變,是中國電影的傳統;

中國電影和世界電影一起,自覺的對底層的認同、代入,賦予底層羣體的道德正義性,造就了二十世紀的精神遺產…

之前的影視劇裡,我們願意看到主角的善良、遲鈍和“落魄”:

比如《射鵰英雄傳》中的郭靖,憑着單純正直的純樸品質,在一片精明算計的江湖之中,交到真心朋友,成就了一番事業;

94版《射鵰英雄傳》

比如《貧嘴張大民的幸福生活》中,即使下崗揭不開鍋,仍然樂觀堅強,照顧病母、安慰妻子;

《貧嘴張大民的幸福生活》

比如《編輯部的故事》裡,來來往往的讀者中,記者給進城務工的農民、普通工薪族、窮學生出謀劃策,親如一家…

這種創作,又和現實密不可分:那時候的人,是真的相信只要努力就能過上好日子;

現在,年輕人在無盡的內卷中看不到希望,寧願在下班後看高貴千金扇賤民耳光…

但最起碼,那時的國產劇裡,我們還沒有看到對底層民衆百般揣測和貶低,對權貴階層極盡諂媚和討好…

如今,無論是大銀幕還是小熒幕,對於底層民衆和小人物的關注、對普通人的傾聽,甚至尊重和善意,正在消隱退去。

《編輯部的故事》

而造成這一切怪象的根本原因,我們心照不宣…

但無論是從業者還是觀衆,能意識和警惕到這種不妥,就是改變的第一步。

最後,以楊照老師的一段話結尾,作爲某些失敗國產劇的佐證和提醒吧:

這個世界看得到的罪惡,不可能單純是弱者、無能者的愚蠢造成的,背後一定找得到強者、貪婪者插手操控的痕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