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歧視性補貼政策嚴重干擾全球新能源汽車產業鏈——訪對外經濟貿易大學中國世界貿易組織研究院院長屠新泉

新華社北京3月27日電題:美歧視性補貼政策嚴重干擾全球新能源汽車產業鏈——訪對外經濟貿易大學中國世界貿易組織研究院院長屠新泉

新華社記者謝希瑤

近日,中國就美國《通脹削減法》有關新能源汽車補貼等措施訴諸世界貿易組織(WTO)爭端解決機制。這是一個怎樣的法案?爲何會引發中國向WTO提起訴訟?記者就此採訪了對外經濟貿易大學中國世界貿易組織研究院院長屠新泉。

“美國《通脹削減法》的歧視性補貼政策已經對全球新能源汽車產業鏈造成嚴重干擾,受到影響的不僅是中國企業,也包括歐日韓甚至美國企業。”屠新泉表示,中國政府在WTO框架下提出爭端解決申訴,於理應當、於法有據,一定要堅定捍衛WTO規則和中國相關產業的合法權益。

屠新泉分析認爲,《通脹削減法》一個重要內容就是通過政府補貼、減免稅等措施促進清潔能源產業的發展,特別是新能源汽車和光伏,從而降低清潔能源的使用成本以達到能源綠色轉型的目標。但是,在給予補貼的條件中,美國政府將“美國含量”設置爲一個重要前提,即只有達到一定“美國含量”的產品才能獲得政府補貼。這主要包括三個方面:

一是對於新能源汽車生產,要想獲得最高7500美元的美國聯邦稅收抵免,電動汽車必須在北美組裝生產,且所搭載的動力電池及電池材料中的關鍵礦物必須有一定比例來自美國或與美國簽訂自貿協定的國家。

二是對於新能源發電設施、新能源設備生產等,如果想要獲得更爲優惠的稅收政策,也必須符合“美國產品含量”的要求。

而第三個則專門指向中國,即如果一個新能源汽車電池的“關鍵礦物”來自中國等少數幾個關注國家,則該汽車的生產無法獲得其他類似新能源汽車可以獲得的稅收優惠。

“毫無疑問,這些歧視性補貼政策目的不是爲了儘快實現低碳減排、綠色轉型,而是要把在美國以外尤其是中國生產、組裝、加工的新能源汽車、電池排除在美國市場之外。”屠新泉說,從後續實施措施來看,美國政府還在繼續加嚴獲得補貼的標準,使得符合其標準的車型數量不斷減少。

據瞭解,根據美國能源部、財政部和國稅局相關指導意見,從2024年開始,從中國等外國實體生產的電池組件出口美國應用到清潔能源汽車(包括電動車和清潔燃料汽車)上將無法獲得消費者購買補貼;而從2025年開始,中國等外國實體生產的鋰、鎳、鈷、石墨等關鍵礦物出口美國應用到清潔能源汽車上將無法獲得消費者購買補貼。

屠新泉注意到,相較於2023年,由於此次生效的標準更嚴格,符合美國補貼條件的電動車型數量(包括純電動汽車和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也由2023年的25款減少到13款,其中符合補貼要求的純電動汽車從原來的17款減少到8款,減少了一半。

“由於中國在新能源產業中特別是電池產業中佔據優勢,許多新能源汽車生產企業都大量使用中國企業生產的電池,而美國的排他性政策迫使很多企業不得不調整其供應鏈。此外,由於新能源汽車目前價格整體高於傳統能源汽車,政府補貼直接影響到消費者的購買行爲。”屠新泉說。

從WTO規則角度來看,雖然WTO並不禁止成員實施產業政策,但WTO最基本的原則就是非歧視。

屠新泉介紹,WTO的國民待遇原則要求各國的國內稅不得在國產品和進口品之間實施差別待遇。而美國的新能源汽車稅收優惠政策公然將美國含量或本地組裝作爲授予條件,勢必造成進口產品面臨更高的稅收,從而違反了WTO的國民待遇原則。此外,WTO的補貼與反補貼措施協議禁止使用“進口替代補貼”,即以使用本國產品而非進口產品爲條件的補貼。而美國的補貼政策顯然是以國產替代爲先決條件的,是明顯的禁止性補貼措施。

“美國政府一再聲稱無意與中國脫鉤,而僅僅是要去風險,但《通脹削減法》中明確指向中國的歧視性政策,顯然違背了美國政府的公開承諾,更是會加大美國乃至全球氣候變化應對失敗的風險。”屠新泉說。

屠新泉認爲,無論從全球應對氣候變化的共同利益出發,還是從遵循WTO規則的角度來看,以及從維護中美關係穩定的大局着眼,美國政府都應當及時糾正歧視性產業政策,維護新能源汽車全球產業鏈和供應鏈穩定。

來源:新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