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咆哮者」電戰機落入南海殺手網 陸靠它搶佔優勢

美國EA-18G「咆哮者」(EA-18G Growler)電戰機的資料照。(圖:shutterstock/達志)

美國海軍2023年12月時,以「因失去對其指揮能力的信心」爲由,開除了部署在「卡爾文森」號(USS Carl Vinson,CVN-70)航母上的美國第136電子攻擊中隊(VAQ-136)指揮官庫爾特(William Coulter)。

然而,《南華早報》(South China Morning Post)14日報導,1個月後,在1艘055型驅逐艦上的中方官兵卻因對抗美國航母編隊,而獲表揚爲「時代楷模」。中國媒體播放了2架美國戰機低空掠過「南昌」號驅逐艦的畫面。而廣泛認爲,其中1架是EA-18G「咆哮者」(EA-18G Growler)電戰機,也就是第136電子攻擊中隊使用的同款電戰機。

如今中方海軍科學家首度披露,中國軍艦用以對抗「咆哮者」的戰術和技術,讓人得以一窺中美這兩個軍事大國在南海展開的無形戰鬥。這些科學家6月在發表於中國學術期刊《雷達與對抗》(Radar & ECM)上的論文中指出,人工智慧(AI)爲解放軍的雷達提供了對抗「咆哮者」的關鍵優勢。EA-18G電戰機是由波音(Boeing)製造,主要用於電子干擾。它是以F/A-18「超級大黃蜂」(Super Hornet)戰機爲基礎平臺,可以搭載各式電戰系統,以高功率全頻段全方位壓制敵方偵察和通信訊號。此外,它還能發射反輻射飛彈,精確打擊艦載雷達,是美國空海一體戰略中的核心戰力。

而由安徽省蚌埠「海軍士官學校」雷達專家劉尚富領導的團隊寫道:「認知智慧雷達具有主動環境感知、任意發射和接收設計、智慧處理和資源調度等能力。它可以有效對抗EA-18G複雜多變的電磁干擾。」中國海軍現代軍艦裝備了多種不同工作原理的雷達,還有許多不同類型的感測器。科學家和工程師解決了大量異類數據傳輸及處理的瓶頸問題,使這些設備能協同作業,繼而大大降低了「咆哮者」對各雷達的干擾效率。

劉尚富團隊指出,系統偵測不是簡單地堆疊多個偵察感測器,也不是鬆散地連結網路,而是根據實際情況,全面利用不同感測器的性能特點,從戰術角度合理分配並調度偵測資源,以增強平臺的信息控制力。此外,中國科學家還在複雜電磁環境下,設法維持整個艦隊通信的高速可靠上獲得突破。當EA-18G攻擊中國軍艦時,附近的中方軍艦會立即加以反制。

劉尚富團隊說,隨着中方軍艦共享情資,一張具備「靈活、主動、快速、智慧地」對抗EA-18G能力的龐大「殺手網」(kill web)就形成了,繼而實現從「單一資源對抗」到「系統偵測資源對抗」的轉變。他們並指出,中國海軍憑藉技術,一改以往謹慎的作風,採取了更積極主動的戰術,「以攻爲防,同時採取多種措施,優化組合,結合其他要素,以對抗電戰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