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媒:從國潮到非遺,文化遺產仍受中國消費者喜愛
來源:環球時報
美國“精奢商業觀察”網站11月22日文章,原題:從國潮到非遺:文化遺產仍受中國消費者喜愛 在中國,“非遺”指的是“非物質文化遺產”,今年已成爲中國消費文化中最熱門的概念之一。非遺如今已演變成一種文化和商業現象。尤其是中國的年輕人,他們正在推動這場運動,不僅在社交媒體上瀏覽更多與非遺相關的工藝視頻,還購買相關產品,並參與體驗這些傳統工藝。
非遺被視爲“國潮”的再次演變,這是一場“民族風格”運動,中國消費者擁抱本土品牌、設計和文化符號,通常也帶有現代色彩。本世紀10年代末,當國潮在中國首次受到關注時,有關文化自信的討論纔剛剛開始,而如今,中國年輕人對於中國傳統文化的瞭解越來越多,對於中國豐富的工藝遺產也越來越感興趣。
中國已有43個項目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名冊,比其他任何國家都多,中國已將自己定位爲保護傳統文化的領先者,將非遺視爲一種增強民族自豪感的方式。
自2010年代初開始,中國就在推廣“文化和自然遺產日”等文化活動、支持以傳統文化爲主題的電視節目,以及鼓勵以非遺爲主題的旅遊。這一舉措已得到回報——那些非遺手工技藝正在社交媒體上再度走紅,抖音上國家級非遺相關視頻累計分享量同比增長36%。漆扇、簪花和馬面裙都登上了熱搜,這些都反映出中國年輕人對於傳統工藝再次產生興趣。非遺的成功不僅在文化上,也體現在商業層面。在淘寶天貓平臺上,2023年非遺相關產品成交額達1073.2億元,同比增長37.7%。
僅僅依靠中國文化的表面符號已經難以滿足當今日益挑剔的消費者。成都一家視覺文化諮詢公司的創始人瑞秋·李表示,國潮重點是讓傳統設計看起來很酷、很時髦,而非遺則不同,它更深入,強調傳承和真實性。“這就是爲什麼國潮往往吸引大衆市場,而非遺則更貼近奢侈品和獨特性。非遺要求消費者能欣賞獨特產品背後的意義。”(作者Jiaqi Luo,董銘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