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合11家企業投入農業部ESG專案 攜手社區減碳、保育

農業部林業保育署今年4月推出「自然碳匯與生物多樣性專案媒合平臺」,鼓勵企業參與森林經營、自然棲地維護及生物多樣性保育等工作,首批成功媒合11家企業。(蔡佩珈攝)

因應2050年淨零排放目標,農業部林業保育署今年4月推出「自然碳匯與生物多樣性專案媒合平臺」,鼓勵企業參與森林經營、自然棲地維護及生物多樣性保育等工作,首批成功媒合11家企業。林業保育署2日指出,多數專案投入資源、提供在地居民執行保育、監測巡守相關工作,彰顯ESG的社會效益。

「自然碳匯與生物多樣性專案媒合平臺」旨在媒合企業參與照顧森林、林產業創生、促進生物多樣性及棲地保育專案,目前平臺提供的專案分爲「自然環境」及「林業社會文化」共11種類型。

林業保育署表示,每年會針對專案進行監測與評量,併發給成果證明,企業可向環境部申請自願減量專案,有機會獲得減量額度(俗稱碳權)。

林業保育署說明,首批媒合成功11個專案,其中8個由企業攜手在地部落社區,共同以造林、竹林經營、棲地營造及友善產業發展,實現增益自然碳匯及生物多樣性的目標;另外3個專案則爲企業運用自身的照明、數位技術及用地資源,創新運用於改善生物棲地、推動野生物保育及保存林業文化資源。

林業保育署長林華慶指出,絕大多數專案是媒合企業將經費與資源投入標的區域所在的山村部落,提供在地居民執行造林撫育或保育監測巡守的工作機會,使他們能因ESG浪潮受惠,並彰顯ESG的社會效益。

農業部次長杜文珍則表示,「智慧韌性、永續安心」是農業部首要政策行動策略,林業保育署針對國土生態綠網規畫、社區與原住民參與、企業協力等項目,已深耕多年,媒合平臺奠基公私協力,導入社區參與,對未來邁向淨零及維護生物多樣性奠定新的里程碑,不但是臺灣農業永續發展重要根基,也是創新政策工具踐行國際思潮的具體展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