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耶魯大學研究團隊發現:中國敘事越來越引發全球受衆共鳴

參考消息網10月8日報道 美國外交學者網站10月5日刊發美國斯坦福大學國際安全與合作研究中心博士後學者朱昌旭(音)的文章,題爲《中國的宣講在全球日益被接受》,編譯如下:

中美之間的戰略競爭已經成爲左右世界政治格局的主要力量。這場競爭中已出現一個新維度:通過國家資助的對外媒體推廣各自治理體系優勢的意識形態較量。

中國官方媒體的節目注重“幫助外國人認識中國共產黨爲什麼能……以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爲什麼好”。

不那麼爲人所知的事實是,美國政府劃撥大量資源,通過像美國全球媒體總署、“連線美國”和美國之音等在全世界宣揚自己的敘事。

在過去10年裡,圍繞兩個超級大國在爭取全球民心戰役中的影響力行動的政策辯論不絕於耳。許多人認爲,美國的治理天生對全世界受衆更具吸引力。相比之下,中國的政治通常被認爲投射出“一種幾乎沒有國際吸引力的狹隘的民族復興願景”。

不過,越來越多的政策分析和學者研究表明,中國媒體吸引力不應被低估。

2022年,筆者加入耶魯大學的一個研究團隊,在全部6個有人居住大洲的19個國家進行了一項隨機調查實驗。這些被調查的國家組成了一個具有廣泛代表性的國際社會橫斷面,它們在政體類型、公衆對中美領導力的認可度、經濟發展以及獲得中國援助的程度等方面各不相同。

我們是用當地語言進行調查的,讓6276名全球公民觀看一組具有代表性的中美政府宣揚各自政治和經濟制度的真實對外宣傳。

在分析超過2萬種來自中美政府媒體的真實媒體產品後,我們首先發現了截然不同的對外宣講模式。中國的宣講着重於其作爲其他發展中國家榜樣的成就,而美國的宣講則鼓吹西式民主的普遍優點。中國的政治視頻突出其對國內需求的響應,宣傳全國人大解決民衆訴求等事例,另一方面,美國的政治視頻則大談抽象的優點,如在美國可以享有的公民自由、多元性和其他自由。中國的經濟視頻強調中共在帶來繁榮和讓數以百萬計的人脫貧方面的作用,以及造福普通公民的國內外基礎設施工程,美國的經濟視頻則聚焦於宣揚企業家精神。

接下來,每個國家的受訪者被隨機分成4個實驗組:第一組觀看兩條中國製作的視頻,第二組觀看兩條美國製作的視頻,第三組觀看一條中國和一條美國的視頻,第四個“安慰劑”組觀看兩條與中美兩國以及政治經濟均無關的自然視頻,意在作爲評判在接觸國家媒體視頻之前的公衆態度的基準。

在觀看這些視頻後,受訪者表達了他們對於中美兩國政治和經濟模式的偏愛。受訪者還表達了對兩國政體的成就及民主價值觀的看法。

實驗結果揭示,中國向全球受衆宣揚其治理的宣講取得了顯著成效。與傳統看法相反的是,中國國家媒體擅長提升對其政治和經濟制度的國際支持。與“安慰劑”組相比,觀看中國宣講視頻使受訪者中偏愛中國、而非美國政治模式者的比例增加了兩倍多,即從16%增加到54%。觀看中國視頻還使受訪者中偏愛中國、而非美國經濟模式者的比例增加近一倍,即從30%提高到58%。

儘管美國的宣講也起到了提升作用,但與中國相比始終落後。當受訪者同時接觸來自兩國的內容時,美國的宣講被認爲可以減弱——但卻不是完全抵消——中國敘事的成功。在那些單項對決中,全球受衆的偏愛仍然傾向於中國。簡單地說,中國的影響力行動在塑造對自己有利的全球態度方面具有明顯優勢。

中國的政治和經濟制度宣講在撒哈拉以南非洲和拉丁美洲引起最多共鳴——這兩個地區是其“務實推銷”和媒體對外攻勢的關鍵地區。

出人意料的是,在單項對決中,來自發達經濟體——即澳大利亞、加拿大、西班牙和英國——的受訪者仍偏愛中國、而非美國的政治和經濟模式,表明他們可能傾向於一種有求必應的治理形式。在一個以“民主倒退”爲特徵的時代,這種含義尤其明顯。

爲什麼中國的宣講引起全球公民的如此共鳴?研究團隊發現,其吸引力很大程度上源於中國的政治穩定歷史、近年在迴應型治理方面的改進以及在全世界廣爲人知的歷史性經濟增長——本質上是國家總體實力的表現。(編譯/曹衛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