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經濟奇蹟會消失嗎?

三年前,近80歲的拜登上任時,市場充滿了懷疑論調。

是啊,這位號稱“睡王”,疑似“老人癡呆症”附身的史上最年邁美國總統,大概率不可能“Make America great again”。

但三年過後,讓人驚訝的是,美國真的似乎在走向復興。

今年以來,在美聯儲頻繁加息,去槓桿、踩剎車的不利局面下,美國卻實現了——

1,前三季度GDP增速2.4%,七大工業國中排名第一的增長;

2,最低失業率降到3.4%,爲近50年來的最低值;

3,美股逼近歷史新高,納斯達克指數漲幅35%,領漲全球。

這些數據擺在一起,看起來簡直是不可思議,用“奇蹟”二字來形容也不過分。

那麼這一切,是怎麼發生的呢?

追根溯源,都源於拜登的“再工業化 3.0”戰略。

美國希望重振製造業,這個話題已經講了許多年,奧巴馬講過,特朗普也講過。

但他們都失敗了,至少是收效甚微。

奧巴馬是最早提出重振製造業願景的,但在他任內,挽救2009年金融危機後的混亂、醫療改革等問題被放在了更重要的位置上,因此未有實質性的大動作。

特朗普時期,和中國打了三年毛衣戰,大搞關稅保護,看起來虎虎生威。

但實際成效,卻讓人沮喪不已。

2021年,拜登上任那年,美國商品貿易逆差較2019年擴大逾25%,其中製造業佔商品出口比重降至近40年新低。

確實是有一部分產能,基於供應鏈安全和稅務成本等考慮,從中國轉移出去了。

但他們,99%都轉移到了東南亞和墨西哥。

就幾乎沒有轉移回美國的。

可見關稅毛衣戰,作爲一種“殺敵一千,自損八百”的落後武器,效果真不敢恭維。

就在美國人一片絕望的時候,拜登上臺了。

所有人都忽視了他的雄心。

拜登上臺之後,藉着疫後紓困的契機,推出了自羅斯福新政以來規模最大的公共投資計劃。

這些計劃,以政府的有形之手爲指揮棒,通過先後落地的四大法案,在基建和高端製造業上展開了雄心勃勃的投資。

第一步,是以經濟紓困爲由,啓動大規模財政刺激。

2021年3月,剛上任沒多久,拜登就火速通過了1.9萬億美元的《美國救援計劃》(ARP)。

這個方案的絕大多數用於補貼居民和企業,以提升市場的消費能力,其中也包括了約100億美元的基建投資計劃。

100億美元看起來不多,但僅僅是個起點,爲的是凝聚共識。

第二步,以基建爲抓手,將公共投資增加至5500億美元。

上任之初,拜登就在竭力宣傳一種觀點:

“美國曾經擁有世界上最好的道路、橋樑和機場,但如今的美國基建已經落伍,在全球僅排名第13位,甚至落後於中國,因此需要通過大力實施基建法案以贏得21世紀的經濟競爭。”

在他的不懈呼籲下,兩院逐漸達成共識。

到年底,2021年11月,包含5500億美元的《基礎設施投資與就業法案》(IIJA)獲得通過。

轟轟烈烈的基建熱潮在2022年開始掀起,其中包括用於海陸空交通基建投資的2830億美元,用於電網、寬帶投資的1380億美元,用於水利設施建設的950億美元。

這把火,對於美國修復疫情期間的供應鏈混亂有着重要意義,也是製造業復興不可缺少的基礎。

第三步,在高端製造上再加碼。

單靠基建投資,是不可能讓美國製造業復興的,拜登很清楚這點。

因此在基建法案通過後,拜登繼續力推“重建更好法案(B)”,該案獲衆議院通過,但在參議院受阻。

BB

最終經過兩黨辯論,在2022年8月拆分落地爲《芯片與科學法案》(CHIPS)和《通脹削減法案》(IRA)。

《芯片與科學法案》的重點是芯片產業,計劃在10年內新增2800億美元投資。

其中,527億美元用於半導體研發、製造和勞動力培育,1699億美元用於人工智能、量子計算和生物科學等先進製造領域的佈局。

《通脹削減法案》的重點是新能源和醫療產業,計劃在5-10年內投資金額達到4330億美元。

其中,3690億美元用於資助美國清潔能源行業的發展,包括新能源汽車購買補貼等。

這四大法案,合計總金額31630億美元,約22.5萬億元人民幣。

如此天量的財政刺激計劃,不僅是美國曆史上罕見的,也讓中國當年的“四萬億計劃”相形見拙。

一般來說,財政刺激是把“雙刃劍”。

用得不好,會在未來留下後遺症,造成通貨膨脹、產能過剩和大蕭條。

但用得好的話,則能化腐朽爲神奇,讓病弱的經濟迅速穩定,重拾信心,恢復健康的增長。

一切就看政府如何出招,能否將錢花在“刀刃”上。

拜登的四大法案,合計3.1萬億美元左右,其中約三分之二用於消費補貼,提升購買力。

消費繁榮了,會導致通貨膨脹。

於是美聯儲開啓加息進程,抑制通貨膨脹。

2022-2023年,另外三分之一的基建投資、高端製造業投資補貼陸續上線,引導資金進入實體經濟。

這些投資法案,並非完全是由政府推行的投資,大多數都是企業主導,在條件滿足的情況下可獲得政府補貼,因此能撬動的資金相當巨大。

由此,美國製造業開始了一輪強勁擴張,成效之大,令人矚目。

先看失業率,新冠疫情期間,美國的製造業失業率一度升破13%,情況是非常嚴峻的。

但在拜登的四大法案推出後,2021年降到了5%以下,2022-2023年更是平均降到2.7%,低於疫情前的最低值2.9%。

這個數字,遠低於美國全社會3.5%左右的失業率。

再看製造業增加值佔比。

2021-2022 年期間,美國製造業增加值佔GDP比重分別上升了0.1和0.3個百分點,至10.7%和11.0%。

作爲對比,同期的金融相關行業(金融、保險、房地產及租賃業)增加值佔 GDP 比重累計大幅下降1.6個百分點,至20.2%,創下十年以來的最低值。

在芯片等四大法案的驅動下,進入製造業的資金又集中在了芯片等高端製造業上。

據美國財政部統計,2023年1-4月,計算機、電子和電氣行業的投資額佔所有制造業廠房投資的50%以上,較2005-2022的均值翻了一倍。

反映到股市上,今年以來截至11月20日,美股市值500億美元以上的龍頭中,漲幅前十分別爲:

英偉達+245%,Meta+182%,優步+121%,Shopify+100%,特斯拉+91%,戴爾科技+89%,超威半導體+87%,博通+82%,奧多比+82%,英特爾+74%。

可以看到,英偉達、特斯拉、戴爾、超威(AMD)、博通、英特爾,5個芯片+1個新能源車。

這在美股近十年以互聯網和生物藥企業領漲的大趨勢中,是不多見的。

回望A股,今年的漲幅龍頭中,出口佔比40%以上的科技板塊也成爲了最亮麗的風景線。

中際旭創(通信,出口佔比87%)、佰維存儲(芯片,44%)、新諾威(原料藥,52%)、劍橋科技(通信,82%)、聯特科技(通信,85%)、天孚通信(通信,76%)、萬興科技(軟件,90%)、貝斯特(汽車零部件,41%)、朗科科技(芯片,82%)……

它們顯然是這輪美國高端製造業繁榮的最大受益者。

整體來看,拜登截至目前爲止的製造業復興戰略都是成功的。

低失業率、消費繁榮、投資蓬勃、經濟擴張,也一舉扭轉了過去幾十年來製造業佔比持續下滑的局面。

但美國的這種繁榮能持續下去嗎?

很難說。

首先,2024年將是大選年,拜登能否繼續連任是個大問題。

目前他的支持率對特朗普並無優勢,一旦不能連任,上面的法案會不會被特朗普廢除呢?

其次,債務率也是個很大的問題。

目前美國政府的債務率超過120%,離當年爆發歐債危機的希臘和意大利並不遙遠。

如此高的政府債務,始終是一把高舉在頭上的“達摩克利斯之劍”。

這將讓目前的財政擴張,難以持續。

最後,財政擴張的邊際效應是遞減的。

拜登的四大法案支出合計3.1萬億美元,其中“再工業化”主題相關投資合計約 1.2萬億美元。

這雖然是一個長達5-10年的長期計劃,但重點其實是在落地的第一年。

因爲落地的第一年,往往邊際增速最高,此後即使每年資金量差不多,邊際效應也會遞減。

我們看美股的走勢,可以看得很清楚。

2021年,主要受益於消費法案的推出,消費支出繁榮,讓美股攀上歷史頂峰。

2022年,美聯儲加息開始後,消費支出的邊際效應遞減,讓股市一度走熊,下半年基建投資發力後,才重拾升勢。

2023年,依靠芯片和新能源法案的支撐,英偉達等芯片股和特斯拉等新能源車股票領漲大盤。

但即使如此,美股至今仍未能收復2021年的高位。

三大指數的漲幅,越來越慢,7月之後便呈現高位震盪的趨勢。

最新的10月數據顯示,美國CPI同比增3.2%,前值增3.7%,能源、住房價格均出現環比增速回落,新增非農就業人數超預期回落,失業率上行,薪資同比增速回落。

各種數據都顯示,美國疫後的這一輪大規模財政擴張紅利,已經來到了尾聲。

今年以來,中國經濟在疫情開放的情況下依然困難重重,甚至超出了許多人的最壞預期。

雖然說原因有很多,但一個重要的原因無疑是外資的流出,導致流動性偏緊。

而追根溯源,緣起便是拜登的四大法案,從這裡衍生出的通貨膨脹和加息、海外資金迴流美國、製造業投資擴張又進一步帶來失業率下降、加息進程超預期的漫長。

但一切終有盡頭。

衆所周知,在政府債務率壓頂的情況下,拜登明年已經不可能推出新的財政擴張法案了。

如此,刺激效應在今年達到極值,明年就將迎來經濟增速放緩的一年。

可以想象,隨之而來的,將會是各種反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