邁向海洋新未來丨專訪青島市海洋發展局局長孟慶勝: 打造聯合國“海洋十年”國際示範城市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洪曉文 青島報道

“濱海之城”“藍色硅谷”“海洋大學”......青島這座海岸線長達900多公里的東部沿海城市有許多響亮的標籤,其中大多與海有關。從一百多年前的漁村漁港,到現在的千萬人口城市,海洋經濟支撐了青島三分之一的經濟總量。最新數據顯示,青島2023年海洋生產總值(GOP)5181.3億元,增速達到6.5%,高於全國6%的增速,佔全市地區生產總值約33%,在中國沿海城市中穩居前列。

海洋經濟的顯著特徵之一是外向型經濟,在國際經濟環境不確定性日益增加、國內經濟增長面臨壓力挑戰的背景下,青島如何以海洋特色尋找新增長點?6月8日“世界海洋日”到來之際,21世紀經濟報道對青島市海洋發展局局長孟慶勝進行了一次專訪,探討青島發展特色海洋經濟、參與全球海洋治理的實踐。

孟慶勝透露,青島正在研究制定《青島市海洋發展遠景規劃》《青島市推動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實施意見》《以科技創新引領 構建現代海洋產業體系 培育打造海洋新質生產力行動方案》等系列政策來促進海洋經濟發展,預計到2025年,青島海洋人才總量將達到60萬人左右。同時,作爲聯合國海委會“海濱之城平臺”亞洲唯一創始城市,青島還將於2025年主辦“海洋十年”海洋城市國際大會。

面向2035年的海洋發展遠景規劃

《21世紀》:青島即將出臺《青島市海洋發展遠景規劃》(簡稱《規劃》),目前國內還沒有其他沿海城市出臺類似規劃。能否談談規劃出臺的原因,以及旨在實現什麼目標?

孟慶勝:海洋是青島最大的特色和優勢所在,也是實現高質量發展的戰略要地。“十四五”開局之年,中央19號文件提出“支持深圳、青島等強化海洋功能和特色,帶動形成一批現代海洋城市。”立足中央賦予的新定位、新使命,市第十三次黨代會提出“引領型現代海洋城市”建設目標。

當前,國際局勢變幻交織,百年變局加速演進,全球海洋發展和安全形勢錯綜複雜,海洋日益成爲大國博弈的重要陣地。爲準確把握國際海洋發展趨勢,指引青島海洋發展順勢而爲、乘勢而上,在服務海洋強國建設中更好發揮引領帶動作用,從去年開始,我局啓動了《青島市海洋發展遠景規劃》編制工作。通過組織包括兩院院士在內的海洋高層次專家座談,學習借鑑世界海洋強國發展經驗,走訪調研海洋龍頭企業,對世界海洋發展的規律性以及我國海洋發展的現實性有了更加深刻的認識。

《規劃》從拓展經略海洋空間格局、策源全球海洋科技創新、構建現代海洋產業體系、集聚全球海洋人才、建設世界一流海洋港口、打造海洋生態文明典範、創建海洋命運共同體試驗區等維度,形成了未來10-25年青島海洋發展的任務書、路線圖。目前,遠景規劃正在邀請專家做進一步完善提升,正式印發後將有力支撐青島未來建設全球領先的現代海洋城市。

《21世紀》:當前青島發展海洋經濟重點瞄準哪些產業?政府提供了哪些支持?

孟慶勝:我們結合青島資源稟賦、產業發展趨勢、塑造未來優勢,確定把海洋裝備、海洋藥物和生物製品、海水淡化與綜合利用、海洋新能源四個新興產業和深海開發、海洋物聯網兩個未來產業作爲重點產業來聚力攻堅、做大做強。

爲此,我們正在研究制定《青島市推動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實施意見》《加快推動海洋新興未來產業 培育海洋新質生產力行動方案》,逐個產業繪製產業鏈主、科研平臺、招引目標和重點項目圖譜,全力推進一批引領性創新平臺和標誌性重大項目,圍繞統籌協調、規劃引領、法治保障、政策支持、要素供給、安全保障梳理出25項保障措施,構建“1+6+N”政策措施體系,以紮實細緻的舉措,把發展藍圖轉化爲海洋新質生產力的現實場景。

比如,海洋藥物和生物製品產業,我們將搶抓活體生物藥、蛋白質藥物、合成生物、基因治療等新賽道,加快CXO(醫藥合同外包服務)機構引進及產業發展創新平臺建設,將嶗山區、西海岸新區作爲海洋創新藥物和高端醫療器械研發製造重要承載區,打造青島“海洋藥谷”。海洋物聯網產業,我們制定出臺了全國首部建設海洋人工智能大模型產業集聚區的指導性文件——《青島市建設海洋人工智能大模型產業集聚區行動計劃(2024-2026年)》,加速集聚一批頭部鏈主型企業、拓展相關應用場景、建設海洋產業大腦,打造世界級海洋人工智能大模型集聚區。

去年以來,我們實施《青島市海洋發展領域優化營商環境二十條措施》,打造“海洋好辦”服務品牌,實現“免實體證照辦理”“服務場景”一次辦好。出臺全國第一部精準支持海洋經濟發展的綜合性產業政策“海洋15條”,目前累計評選獎補資金9540餘萬元。下一步,我們還將加快編制《青島市海洋經濟促進條例》等,對標先進地區、聚焦產業發展、迴應企業需求,通過地方性立法,進一步健全完善支持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政策措施,爲海洋產業發展、企業培育壯大、海洋科技創新等提供更加精準有力的支持。

《21世紀》:海洋科創一直以來是青島的優勢所在。青島如何集聚海洋人才?

孟慶勝:我們以實施新時代“人才強青”計劃爲統領,牽頭落實《青島市海洋人才集聚行動計劃(2023-2025年)》,瞄準海洋裝備、海洋生物醫藥、海洋觀測探測、海洋生物育種四大領域,建立海洋薦才專家清單、海洋科創平臺清單、涉海重點企業清單、海洋科技成果清單、海洋人才服務清單五張清單,實施“以才引才”行動、“平臺聚才”行動、“企業攬才”行動、“轉化助才”行動、“服務留才”五大行動,着力集聚一批海洋頂尖人才、科研領軍人才和產業高端人才。

通過實施人才強青計劃和海洋人才集聚計劃,青島海洋人才,特別是高層次人才集聚取得了顯著成效,截至2023年底,住青涉海院士23人,約佔全國總數的30%,海洋人才規模達40餘萬人。預計到2025年,青島海洋人才總量達到60萬人左右,佔全市人才總量比重達到20%;吸引集聚海洋領域頂尖人才和戰略科學家15人左右、科技領軍人才和創新團隊100個,青年科技人才500人,初步實現全球高端海洋人才引領區的建設目標。

2025年主辦“海洋十年”海洋城市國際大會

《21世紀》:去年由自然資源部、山東省人民政府和青島市人民政府共建的“海洋十年”國際合作中心落地,目前在促進國際海洋合作方面有哪些進展?

孟慶勝:“海洋十年”是近年來聯合國發起的最重要的海洋倡議,其願景“構建我們所需要的科學,打造我們所希望的海洋”。合作中心成立以來,在構建全球藍色夥伴關係、推動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集聚國際涉海組織機構、深化藍色能力建設交流等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效。

一是在構建全球藍色夥伴關係方面。合作中心作爲重要支撐單位,助力青島受邀成爲聯合國“海濱之城”平臺11個創始城市中唯一亞洲城市。今年4月,青島市受邀赴西班牙巴塞羅那,參加2024年聯合國“海洋十年”大會, 參與編制併發布“海濱之城”平臺行動倡議。

二是在推動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方面。合作中心聚焦我市海洋產業發展和經貿合作需求,推動要素資源精準對接,搭建海洋經貿合作平臺。例如,推動總投資4.35億元“藍色循環”全球總部項目在青島西海岸新區落地。預計5年內,實現全口徑稅收2.24億元。

三是在集聚國際涉海組織機構方面。合作中心先後與世界經濟論壇、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等20餘家涉海國際組織達成合作意向,並已落戶聯合國“海洋十年”海洋與氣候協作中心(DCC-OCC))、全球海洋觀測夥伴關係(POGO)西太區域辦公室、中國-PEMSEA海岸帶可持續管理合作中心(PEMSEA:東亞海環境管理夥伴關係組織)等5個國際組織分支機構,不斷深化與國際組織機構在海洋科技、海洋生態保護等領域交流合作。

四是在深化藍色能力建設交流方面。合作中心與國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聯合承辦中國-國際海底管理局培訓和研究中心2023年度培訓班,爲來自巴西、南非、印度尼西亞等21個發展中國家的25位學員提供培訓,向世界展示了青島海洋科研實力和海洋產業活力,促進了與發展中國家的深入合作。

《21世紀》:作爲聯合國海委會“海濱之城平臺”亞洲唯一創始城市,青島在推進國際海洋合作、參與全球海洋治理方面,還有哪些進一步的計劃?

孟慶勝:“海濱之城”平臺是聯合國海委會發起成立,旨在推動全球沿海城市積極參與“海洋十年”行動,與海委會一起設計、共同實施海洋科學行動,爲城市可持續發展做出貢獻的新平臺。青島將依託“海洋十年”國際合作中心,在深度參與“海洋十年”工作、推動區域國際合作、加快涉海組織集聚、助力藍色經濟發展、參與全球海洋治理等方面發揮積極作用。

一是打造“海洋十年”行動新支撐。2024-2030年,青島將匯聚國內外知名涉海科研機構優勢資源,培育發起“海洋十年”大科學計劃3-5項,組織開展“海洋十年”中國行動項目15-20項,推動5個大科學計劃在青島開展前期產業化研究,發佈海洋政策類報告5-8部、工程技術示範3-5項等,提升我國在全球海洋科技創新領域的影響力。

二是打造區域國際合作新高地。積極承辦由山東省政府、自然資源部聯合舉辦的2024海洋合作發展論壇,打造海洋國際合作的青島樣板、山東實踐,爲深度參與全球海洋治理輸出中國方案和中國智慧;落實《巴塞羅那聲明》中的青島承諾,將於2025年主辦“海洋十年”海洋城市國際大會,凝聚海濱城市及各利益相關者對海濱城市與海洋科學發展的共識,推動海濱城市可持續發展的全球對話和實踐。

三是打造涉海國際組織集聚區。依託“海洋十年”海洋與氣候協作中心、中國-PEMSEA海岸帶可持續管理合作中心、全球海洋觀測夥伴關係區域辦公室等涉海國際合作機構,搭建參與“海洋十年”國際組織合作網絡,拓展構建藍色夥伴關係,推動涉海機構協同深入開展科技、經濟等領域交流與合作。

四是打造藍色經濟發展新典範。招引集聚一批優質海洋創新資源,提升海洋經濟合作水平,落地形成一批產業化成果,打造“海洋十年”國際示範城市。

五是打造全球海洋治理策源地。充分發揮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黃海水產研究所、中國海洋大學等科研基礎優勢,着力深化在海洋生態保護修復、海洋環境監測預報、海上搜救應急技術、北極地區研究治理等領域的國際合作,推廣我國海洋生態管理案例和服務產品,提供中國海洋治理方案,助力提升我國參與全球和區域海洋治理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