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崗”上班帶娃兩不誤 青島正積極探索關懷服務
原標題:“媽媽崗”:讓“寶媽”上班帶娃兩不誤
■除拓展開發相關崗位外,青島也在積極探索提供教輔、班車等更多關懷服務
□青島日報/觀海新聞記者 任曉萌
在傳統觀念中,職場與家庭就像天平的兩端,很難維持平衡。尤其是當有育兒需求的全職媽媽重返職場,很難找到在工作時間和崗位要求上都合適的工作,“媽媽崗”的出現,無疑爲一些女性求職者帶來了更多可能性。
所謂“媽媽崗”,是指能夠吸納法定勞動年齡內對12週歲以下兒童負有撫養義務的婦女就業,工作時間、管理模式相對靈活,方便兼顧工作和育兒的就業崗位。
近年來,包括廣東、河北、黑龍江、北京等地積極開發“媽媽崗”,爲育兒女性提供就業機會。今年9月,山東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省婦聯聯合發佈《關於推行“媽媽崗”就業模式的通知》,在全省範圍內推行“媽媽崗”就業模式。
青島將“媽媽崗”就業模式與“社區微業”行動深度融合,並於日前發佈首批7個用人單位的190個崗位需求,涉及餐飲、家政、保安服務等領域,不斷拓展開發“媽媽崗”,持續培育就業增長點,切實幫助“寶媽”擺脫再就業困境、實現自身價值。
全職媽媽重返職場不易
三年前,栗子選擇辭職成爲全職媽媽,在這之前,她的工作崗位是建築設計師,隨時應對甲方需求的變化、常態化的熬夜加班讓她難以應對工作與家庭之間的平衡。最終,她選擇辭去原有的工作,全身心投入育兒。
隨着孩子進入幼兒園,栗子想要復出工作的心思越來越強烈。不過“寶媽”求職路並不好走,“大部分公司都要求員工需要在有工作任務時,隨時到崗。這就意味着下班時間不固定、週末可能也要加班,對我個人而言,很難做到。”栗子坦言,最近兩個月,她投遞了不少簡歷,也得到了一些迴應,但結果都“不太理想”。
“靈活的工作時間”是很多“寶媽”求職要求的必選項。“我需要一份方便接送孩子上下學,週末和節假日能休息的工作。”栗子的訴求代表了很多“寶媽”求職者的心聲。
與栗子不同,35歲的“寶媽”鄒鶴芳最近成功應聘了青島愛佳綜合服務有限公司的“媽媽崗”鐘點工,做起了“陪診師”。排隊、掛號、取藥、拿病歷……鄒鶴芳每天上午9點到11點,下午3點到5點會在醫院陪不同的客戶看診,“客戶大部分都是老年人,我會陪着他們看診,然後幫他們取藥,並把用藥標準形成文字說明發到客戶子女的手機上。”對於鄒鶴芳而言,這樣的工作內容簡單、時間也靈活,不耽誤她照顧孩子,“每天還能有100多元的收入。”鄒鶴芳對這份工作感到滿意。
“媽媽崗”緩解求職壓力
2023年9月至11月,全國婦聯婦女研究所對北上廣深一線城市40歲以下全職媽媽羣體狀況進行調研。調查顯示,82.7%的全職媽媽有再就業打算,其中38.4%的人希望進入正規單位或全職就業,48.3%的人希望能夠兼職、靈活就業。
“左手家庭、右手事業,全職媽媽再就業之路不好走。”青島市公共就業和人才服務中心就業服務部部長於寧寧坦言,積極開發“媽媽崗”也是希望能緩解全職媽媽再就業的焦慮。
於寧寧表示,自2023年起,青島就在兜底保障二孩媽媽就業方面,將登記失業的二孩媽媽納入城鄉公益性崗位安置範圍,並累計安置了400多位“寶媽”。今年,青島依託全市307家“就享家”樂業服務站,通過完善《居民求職培訓需求臺賬》《企業用工需求臺賬》,全面掌握“寶媽”特長技能、就業意願、崗位需求等信息,並按需精準匹配政策、培訓、崗位,讓“寶媽”羣體就業有門路。
“之前就是在社區‘就享家’樂業服務站做了個登記,沒想到很快就找到了工作。”家住西海岸新區隱珠街道王家石橋社區的閆應花告訴記者,進行登記時,樂業服務站工作人員詳細瞭解了她的情況,在得知她會縫紉後,很快就幫她介紹了一份服裝廠的工作。“工作時間自由、請假方便,工資的話是計件來算,多勞多得。”閆應花說。
同樣是全職“寶媽”的徐媛則化身“創客”,做起了國潮點心。“在家帶孩子的時候,我就喜歡做一些吃食,我住在市北區遼源路街道,聽說街道‘微工廠’開設了培訓課程,第一時間就報了名,12課時學下來,學會了各種國風麪點的製作,於是大膽地開起‘微店’當老闆了。”徐媛告訴記者,她把學到的製作工藝和自己的創意結合起來,設計了多款國潮饅頭禮盒、中西面點甜品禮盒,受到客戶的好評,一時間訂單供不應求。
“做好全職女性的再就業工作,除了加大開發‘媽媽崗’力度外,我們還聚焦提高‘寶媽’就業能力,創新培訓夜校模式,利用節假日晚上、週末時間,推出質優價低、有趣實用、緊貼市場需求的培訓課程,讓‘寶媽’們學藝增技。”於寧寧告訴記者,這些培訓課程累計吸引了1萬餘人蔘加。
長遠發展需多方保駕護航
推廣開來的“媽媽崗”正在得到社會各個領域的支持。
“最開始我們只設立了少數崗位,但發展到現在,我們的員工中‘媽媽崗’已經佔到一半。”青島晨易文具用品有限公司經理王淑芹告訴記者,公司早在2022年下半年就開始嘗試推出“媽媽崗”,工作時間可根據孩子上下學時間自由選擇。
青島金葉食品有限公司則專門組建了一個“寶媽”班組。“這羣‘寶媽’都很年輕,都有不錯的就職條件,由於她們的加入,幫助公司降低了用工成本,也給企業帶來了創新活力。”公司總經理助理蘇先生表示。
除了企業,很多社區公益項目也設起了“媽媽崗”。在嶗山區金家嶺街道石嶺路社區非遺手工創益工坊的“媽媽崗”,媽媽們通過開設網絡編織課以及售賣編織的香包、紀念品、掛件,用指尖技藝實現了自我價值和社會價值的提升。
除提供崗位外,企業也在不斷完善“媽媽崗”的崗位關懷。爲了方便“寶媽”工作的同時不耽誤對孩子的教育照顧,晨易文具允許員工週末帶孩子工作,並聘請了專門教師,爲陪同上班的孩子們提供教育輔導,指導學習並監督完成作業。金葉食品爲“寶媽班組”提供專門的班車,方便其靈活時間上下班。
當然,探索創新中的“媽媽崗”並非盡善盡美。“在推進‘媽媽崗’過程中,我們也逐步發現一些問題,一方面,很多媽媽崗是彈性、非全日制的,因此,如何與僱主簽訂勞動合同或勞動協議,明確雙方權利義務,保障合法權益,是推動“媽媽崗”健康發展的關鍵。”於寧寧坦言,另一方面,媽媽們職業和育兒之間的平衡,是各用人單位開發崗位權衡的重點,“媽媽崗”的開發更多是市場化的選擇,尤其是在高質量、高技術崗位開發上有難度,也更需要對重返職場的媽媽們在職業規劃、職業發展方面有更多的關注和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