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駿:可持續金融分類標準亟待全球合作,期待《共同分類目錄》有更多加入者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吳斌 上海報道

全球可持續金融轉型步伐加快,但與此同時,一系列標準眼花繚亂,國際合作迫在眉睫。

近日,中國金融學會綠色金融專業委員會主任馬駿在彭博全球可持續金融論壇(上海站)上就中歐《可持續金融共同分類目錄》(以下簡稱《共同分類目錄》)的最新進展進行了分享。他表示,《共同分類目錄》旨在提升中歐綠色分類目錄的兼容性,促進中歐之間跨境綠色資本的流動,項目開展三年多來,中國和歐洲已經將綠色標準重合的部分提煉出來,編製成一個“共同目錄”大表格,可以用於對綠色債券和其他綠色資產進行貼標。

在中歐合作背後,全球標準繁雜問題亟待解決。近年來,世界各國紛紛推出自己的可持續金融分類標準。不同的國家有不同的叫法,有的叫“綠色金融標準”,有的叫“可持續金融標準”,還有的叫“氣候融資標準”。除了國家層面的標準外,還有許多私營部門的標準,包括一些金融機構、行業協會、非政府組織自己制定的標準。

在馬駿看來,如果標準太多,而且互相不一致,就會造成一系列問題。一是市場分割。例如,如果中國和歐洲的綠色界定標準不一樣,那麼按照中國標準貼標的綠色債券就無法在歐洲銷售;同樣,其他國家按照當地標準貼標的綠色債券,也未必能夠在中國銷售。二是如果要在多個國家銷售綠色金融產品,可能會產生額外的成本,例如需要進行多次認證。如果要在歐洲銷售,可能需要按照歐洲標準再認證一次;到其他地區銷售,如果實行不同的標準,還得再認證一次。這樣成本就會上升。三是可能會加劇“洗綠”風險。因爲如果有幾百套不同的綠色界定標準,一些機構可能會選擇一套對自身有利、門檻較低的標準來給自己貼標。

《共同分類目錄》已有應用場景

2020年,《共同分類目錄》工作組正式啓動,馬駿擔任工作組中方主席。經過多年努力,中歐發佈了兩個版本的《共同分類目錄》:2021年發佈了初稿,2022年發佈了修改稿。

修改稿中包含了72項應對氣候變化的經濟活動,主要是減緩類活動,都是大家耳熟能詳的,包括光伏、風電、生物質發電、污水處理、廢棄物處理、電動汽車、電池、低碳交通、綠色航運等。按照中國人民銀行的說法,這72個項目差不多涵蓋了中國綠色目錄70%~80% 的內容。馬駿表示,大部分符合中國綠色目錄的項目都已經包含在《共同分類目錄》中了。

需要注意的是,《共同分類目錄》發佈之後,已經有了一些具體的應用場景。國內很多機構在境外發行綠債時開始使用《共同分類目錄》進行貼標,尤其是金融機構。目前,幾乎所有大型金融機構,例如國家開發銀行、中國進出口銀行、興業銀行和招商銀行等,在境外發行的綠債都已經使用了《共同分類目錄》進行貼標。最近,一些機構在國內發行綠債時,也開始使用《共同分類目錄》進行貼標,這是一個很好的趨勢。

此外,馬駿還表示,中國金融學會綠色金融專業委員會最近利用已有的《共同分類目錄》,對符合要求的國內綠色債券進行了貼標。彭博最近已將這些貼上《共同分類目錄》標籤的中國綠債信息發佈到平臺上,這可以起到很好的推廣作用。

期待更多國家和地區加入《共同分類目錄》

對於《共同分類目錄》下一步的工作計劃。馬駿表示,未來將繼續擴大《共同分類目錄》的覆蓋面。目前,《共同分類目錄》只包含了72項應對氣候變化的經濟活動,主要是減緩類活動。下一步將考慮納入更多適應氣候變化的活動以及環境目標相關的活動,例如生物多樣性保護、水資源保護等。

中歐還將探索制定轉型金融領域的《共同分類目錄》。目前,中國和歐洲都在制定自己的轉型金融目錄,我們希望能夠在《共同分類目錄》框架下,就轉型金融目錄達成一些共識,以便於未來跨境轉型金融資本的流動。

此外,中歐需要加強與其他國家和地區的合作。目前,《共同分類目錄》工作組只有中國和歐洲兩個成員,我們希望能夠吸引更多國家和地區加入進來,共同制定一套全球通用的綠色分類目錄。

最後,馬駿也提醒,《共同分類目錄》只是一個工具,它本身並不能解決所有問題。要真正推動綠色金融和可持續金融的發展,還需要各方共同努力,包括政府、企業、金融機構和投資者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