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1持續回落、票據融資增多,如何合理看待7月金融數據變化?

8月13日,人民銀行發佈最新金融數據,7月末,社會融資規模存量395.72萬億元,同比增長8.2%,同經濟增長和價格水平預期目標基本匹配。

根據第一財經梳理,最新金融數據有幾大要點值得關注。

一是,M2增速回升、M1增速持續回落。2024年7月末,廣義貨幣(M2)餘額303.31萬億元,同比增長6.3%,比上月末高0.1個百分點。狹義貨幣(M1)餘額63.23萬億元,同比下降6.6%。

二是,社會融資規模增速回升。7月末,社會融資規模存量395.72萬億元,同比增長8.2%,增速比上月高0.1個百分點。1-7月,社會融資規模增量爲18.87萬億元。

三是,貸款增長基本穩定。7月末,人民幣各項貸款餘額251.11萬億元,同比增長8.7%。1-7月,各項貸款增加13.53萬億元。

如何正確看待M1增速?貸款結構有何新的特點?後續貨幣政策方向如何?

M1持續回落背後有何原因?

金融數據“擠水分”效果仍在顯現。

數據顯示,7月末,廣義貨幣(M2)餘額303.31萬億元,同比增長6.3%。狹義貨幣(M1)餘額63.23萬億元,同比下降6.6%。

其中,M2增速回升,比上月末高0.1個百分點。2023年和2024年7月末M2平均增長了8.5%,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資管產品募集增速較快,7月末同比增長10%,較大程度分流了銀行表內存款。

M1方面則已連續4個月爲負。其中,6月、5月、4月分別同比下降5%、4.2%、1.4%。

我國M1的主要構成爲單位活期存款,居民活期存款並未納入,使得M1對企業活期存款變動尤爲敏感。

一位市場專家對第一財經表示,M2、M1等貨幣供應量指標增速今年以來有所放緩,部分虛增的存貸款被擠掉後,金融數據會出現一定回落。尤其是考慮到前期企業活期存款中,有一部分通過手工補息獲取了相對高些的收益,這些行爲規範後,企業活期存款出現下降,有些還在逐步向理財轉化,這方面的影響會持續顯現,導致近幾個月M1持續回落。

金融數據“擠水分”促進總量數據更爲真實。過去,企業債務增長中有一部分資金存在空轉,企業貸款後直接轉化爲存款,並沒有拉動投資及作用於實體經濟。

今年4月,央行開始禁止手工補息,過去高息攬儲行爲得到遏制,企業套息行爲得到糾正,部分企業活期存款開始向理財等其他金融產品分流,引起M1加速回落。

業內專家認爲,部分企業資金騰挪出來擴大投資、增加研發投入等,未來會更有利於金融支持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同時,金融數據“擠水分”也有助於解開企業賬款拖欠“連環套”,提高企業資金週轉效率。比如,企業在無法獲取對公存款高額補息後,可將這部分資金用於支付拖欠上游企業的賬款。

票據融資爲何多增?

金融部門持續用力支持實體經濟,7月金融數據體現出幾大特點。

一個特點是,票據融資增長較多。表內票據是貸款的組成部分,是實體經濟尤其是中小企業的重要融資渠道。數據顯示,前7個月票據融資增加2146億元。

“票據融資也是對實體經濟的支持。”上述市場專家表示,在滿足真實交易關係和債權債務關係要求下,票據期限短、便利性高、流動性好,中小企業利用票據從銀行進行貼現,與從銀行貸款獲得資金是一樣的。特別是在有效融資需求不足時,銀行短期內要加大實體經濟支持力度,而項目儲備不足,通過加大票據直貼、轉貼力度,將代表企業信用的未貼現票據轉化爲代表銀行信用的表內票據融資,對企業也實實在在提供了資金支持。

業內專家也提到,隨着票據利率下行,中小企業通過票據融資的成本也會相應降低,可以激發融資需求。

另一個特點則體現爲直接融資的加快發展。第一財經從央行獲悉,7月,企業債券淨融資約1600億元,同比增約310億元,我國政府債券淨融資約7000億元,同比增約2900億元。

“這說明一些企業發債替代了貸款。”另有市場專家對第一財經表示,企業債券融資渠道更爲通暢,也更好與經濟向輕型化轉型相適配。

央行數據顯示,7月,金融總量增長基本穩定,社會融資規模增速回升。7月末,社會融資規模存量395.72萬億元,同比增長8.2%,增速比上月高0.1個百分點,同經濟增長和價格水平預期目標基本匹配。1-7月,社會融資規模增量爲18.87萬億元。

業內專家認爲,在金融存量規模已經較大的情況下,今年以來,在有效信貸需求偏弱的大背景下,綜合反映實體經濟通過各種渠道獲得融資支持的社會融資規模指標增速保持平穩,展現出了一定的韌性,也反映了直接融資與銀行信貸之間存在替代效應。

第三個特點是7月信貸增長出現波動,有效融資需求仍然不足。7月末,人民幣各項貸款餘額251.11萬億元,同比增長8.7%(6月末同比增長8.8%)。1-7月,各項貸款增加13.53萬億元。

初步統計,前7個月,社會融資規模增量比上年同期少3.22萬億元。其中,對實體經濟發放的人民幣貸款增加12.38萬億元,同比少增3.27萬億元。

上述市場專家對第一財經表示,金融數據的新特點,很大程度反映了新舊動能轉換的陣痛。隨着我國經濟結構轉型升級加快,傳統上高度依賴於信貸資金的房地產、地方融資平臺等貸款“大塊頭”逐漸調整,反映到信貸數據上是不增長甚至收縮,科技創新、先進製造、綠色發展等新動能領域貸款需求短期內難以完全接續,補不上傳統領域貸款下降形成的“坑”,導致信貸增長出現波動。

綜合市場分析來看,未來經濟政策着力點將更多轉向惠民生、促消費,以提振消費爲重點擴大內需,隨着消費恢復,經濟循環會更加順暢,也將創造出新的有效融資需求。

降準降息空間幾何?

近期,人民幣匯率壓力有所緩和,疊加當前國內宏觀基本面和流動性狀態,市場對於年內貨幣政策如何走向仍有期待。

7月以來,市場化的利率調控機制進一步完善。7月22日,人民銀行宣佈將公開市場7天期逆回購操作調整爲固定利率、數量招標。同時,配合午後臨時正、逆回購操作,央行可引導市場利率更好圍繞政策利率中樞平穩運行。並且,淡化MLF(中期借貸便利)等其他期限利率的政策色彩,逐步理順由短及長的傳導關係。

市場人士認爲,近期人民銀行一系列改革舉措有利於完善市場化的利率形成和調控機制,未來,隨着利率由短及長的傳導更加順暢,LPR(貸款市場報價利率)報價質量不斷提高,利率政策支持實體經濟的質效也將進一步提升。

近日,央行在2024年二季度貨幣政策執行報告中指出,“經濟穩定運行仍面臨一些挑戰”,同時指出“推動企業融資和居民信貸成本穩中有降”。

民生證券首席固收分析師譚逸鳴認爲,在穩增長訴求及宏觀政策“持續用力、更加給力”要求下,後續貨幣政策的進一步寬鬆值得期待,年內降準降息均有可能,但關鍵在於節奏的判斷與把握,尤其還需考慮近期央行對於收益率曲線的引導。

值得注意的是,近年來,隨着經濟轉型升級、有效需求不足和治理資金空轉,金融總量增長整體“減速提質”。從重點領域來看,信貸結構繼續優化,7月末,製造業中長期貸款、綠色貸款、普惠小微貸款增速均明顯高於全部貸款增速。

記者從央行獲悉,7月末,製造業中長期貸款同比增長16.9%,其中,高技術製造業中長期貸款同比增長15.5%;“專精特新”企業貸款同比增長15.0%;普惠小微貸款同比增長17%。以上貸款增速均高於同期全部貸款增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