裸辭去做數字遊民,別做夢了
這段時間,“數字遊民”這個新詞搞得打工人紅眼病要犯了。
社交媒體的圖片上,MacBook的背後是陽光、沙灘、泳池、夕陽和稻田構成的移動工位,對比自己一年365天不變的工位風光,讓本就沒意思的班,上得更像是一灘死水了。
再配上文案“只工作,不上班”、“勇敢的人先享受世界”的鼓動,你裸辭的心蠢蠢欲動,恨不得把“漂亮寶貝不幹了”的消息甩到老闆面前,買了機票直奔世外桃源。
停停停,我勸你最好還是冷靜一下!數字遊民,真沒那麼好當。
數字遊民,真不是誰都能當的
在衝動裸辭,奔赴曠野之前,你需要先掂量掂量自己到底適不適合當數字遊民。
攔在你面前的第一道坎,很可能是你的工作。
美國諮詢機構MBO Partners 2022年發佈的一項調研報告指出,數字遊民主要從事的工作主要包括信息技術(21%)、創意服務(12%)和教育培訓(11%)[1]。
相似地,你在小紅書上刷到在大理、巴厘島等地“自由還賺錢”的數字遊民,乾的往往也是編程、文案撰稿、設計、自媒體博主這類活兒。
打工人往往在職場上承擔着一定的工作壓力 / 圖蟲創意
這些工作的共性是適宜遠程辦公:不依賴公司提供的工作設施;不需要和工作人羣有必要接觸,工作中的溝通線上就足以解決;且工作的產出可以被明確量化衡量[2]。
一個撰稿人,只要有碼字的工具,和編輯能就改稿保持基礎的交流,就能完成工作任務,工作的產出大都參考寫作字數、流量數據,都是可被量化的,不存在結算薪酬上的爭議。所以無論他是在北京的工位上不見天日地碼字,還是在大理的咖啡店伴着夕陽寫作,都沒差。
相反,假如你一直以來從事的是採購、銷售等職業,對內需要和各部門密切對接,對外溝通、考察、談判不可或缺,這種強溝通的工作屬性決定了你很難僅通過線上完成,也就無從開啓所謂的數字遊民生活。
並且,數字遊民生活看似自由的環境,實際上對人的自律性要求更高。
根據你我的日常經驗,拖延症簡直是家常便飯。有學者對不同國家成年人的研究顯示,約13-20%的人爲慢性拖延者,頻繁推遲開始或完成任務的傾向,在人羣中普遍存在[3][4]。
拖延行爲,很大程度上與人的自律性特質相關。自律性低的人需要得到更多的社會支持,來減少拖延現象;而對於自律性高的人,無論社會支持高或低,他們的拖延現象都要少於自律性低的人[5]。
自律性高的人,拖延的現象明顯更少 / [5]
在沒有了朝九晚六的坐班束縛的情況下,拖延症將更容易發作。一項發表在《職業與環境醫學期刊》的研究,比較了居家辦公和坐班辦公的員工在拖延程度上的差異,發現居家辦公組的拖延程度更高[6]。
對於大多數人而言,成爲數字遊民後要想自由與自律兼得,就得爲自己創造一個更容易自律起來的環境。
倫敦大學的一名學者針對在泰國的數字遊民,進行了爲期四年的民族誌研究,發現數字遊民需要爲提升自己的自律性花費心思,比如去共享辦公空間,而不是在民宿裡工作[7]。根據社會促進效應,相較於獨自完成任務,他人的在場,會激發個體的“表演慾”,從而提高工作效率[8]。
就好比對於不自覺的人而言,獨自一人在家備考簡直是在給自己上難度,學着學着就到牀上去了;出門去圖書館、咖啡店,甚至是開個學習直播,多幾雙無形的目光在周圍“監督”着,人才能專注些。
溝通類職業需要更多的面對面交流,從而滿足基本的工作需求 / 圖蟲創意
即使你的工作屬性完美契合,對於自己的自律性也十分有信心,荷包裡沒有多少金錢兜底的話,同樣也難以成爲數字遊民。是的,你沒聽錯,追求自由更需要兜裡有錢。
根據巴厘島某共享辦公空間的官網信息[9],基礎的一日通票售價14美元,約合人民幣100塊,所包含的服務僅包括24小時的訪問權,和全天的WiFi連接。
想要寄存個包,打印個文件?不好意思,這是另外的價格。
即使不去國外,社交媒體上所謂“月薪一萬,月租700”的地理套利神話也難以實現。
以當下國內的數字遊民聖地——大理爲例,住在數字遊民社區的話,月租價格基本在2000以上,這個價格和大城市的租房市價比起來,也算不上多便宜。
一不小心,數字遊民變無業遊民
“利用地理套利,實現財富自由”、“只工作不上班”、“逃離北上廣,擺脫內卷”......
不管這些有關數字遊民的文案多麼讓人心馳神往,也掩蓋不了數字遊民本質上就是一種零工兼職,具有不穩定性,一不小心,數字遊民就會變成無業遊民。
一項對34篇關於零工經濟論文的研究綜述發現,平臺控制和工作不安全感是零工經濟中最爲普遍的傷害[10]。
在共享辦公空間中,有助於更好的完成工作 / 圖蟲創意
一方面,不管是行業還是企業來說,都有一個由盛到衰的發展週期,假使某行業或企業已經到了衰退階段,很多業務線在戰略調整中被優化或縮小[11],連正職的工作都自身難保,岌岌可危,更不要提外包或者項目制的工作了。
由於外部環境衝擊和內部增長壓力,互聯網行業的總體增長開始放緩,各大企業開始降本增效,聚焦主業增長[12]。身處遠方的你的經濟來源,保不齊哪一天就跟着某條業務線一起消失了。
無獨有偶,房地產市場從1998年一路紅火至2021年出現拐點,進入下行趨勢[13],當下行業的不景氣很可能使室內設計師沒活兒幹、被拖欠設計費等問題出現的概率驟增。
目前房地產行業處於深度調整時期,經歷下行週期 / 圖蟲創意
另一方面,馬薩諸塞大學的學者通過觀察美國零工經濟的發展過程發現,每次零工的增長都發生在宏觀經濟衰退時期,在橫跨美國經濟衰退的2005年至2013年期間,零工工作幾乎佔到了就業增長的85%[14]。
當越來越多的人自願或非自願地投入零工市場,數字遊民所面臨的競爭會更加激烈,這也加劇了接活兒的不穩定性。
工作來源之外,數字遊民不穩定和不可預測的工作安排,還會對心理、睡眠、情緒造成負面影響,甚至比低工資所帶來的影響還要大[15]。
以項目爲基礎,缺乏福利保障的數字遊民,需要學會應對薪酬波動。爲了儘可能拓展收入渠道,穩定收入來源,在日常工作之餘,他們還得費工夫推銷自己,把自己當作“品牌”來打造和推廣。
不過,如果爲賺錢需要做到這種程度的話,那可不比在職場輕鬆,內卷的風,終究還是吹到了大理。
其中,很大一部分人推銷自己的方式,就是做自媒體博主,他們一邊展示自己專業上的能力,希望以此獲得更多的生意來源,一邊販賣自己數字遊民的生活方式[16],正所謂數字遊民的盡頭,是教別人怎麼當數字遊民。
數字遊民博主們浪漫化的描述,吸引着新一批人懷着重啓人生的期待,加入其中。
人生沒能重啓,職場也是
當你最終還是把數字遊民當成了“數字牛馬”,才發現沒有朝九晚六,沒有固定工位,沒有固定薪水,也意味着隨時隨地都可能受工作的苦,爲堪比大城市的房租焦慮。
某一天,受夠了這種朝不保夕的生活的你,想要離開自由的曠野,重回冰冷但有序的職場軌道,卻發現,一切都變了。
幾年的數字遊民生活,相當於脫離了傳統的職業發展軌道,確實會在一定程度上耽誤職業發展。
如果你一畢業就去當了數字遊民,很可能就此與同齡人拉開了一個長時間也無法彌補的差距。
非應屆畢業生缺少實踐經驗,一般面臨着就業壓力大的問題 / 圖蟲創意
一項針對荷蘭應屆生的研究發現,和簽約入職的畢業生相比,從事靈活工作的畢業生,面臨着每個月比前者少27%的工資損失和更差的工作匹配度[17]。
並且,相較於校招生,延遲進入職場的畢業生喪失了在崗培訓和工作鍛鍊的機會,會阻礙適用性職業技能的積累。
假如你是工作幾年後,再去GAP當數字遊民的話,一些與職業生涯發展密切相關的資本,基本都得重新開始積累了。
中國人民大學學者所做的一項總結了76個實證研究,包含21570名員工樣本的薈萃分析發現,中國員工的主客觀職業成功,由人力資本、社會資本和心理資本顯著積極預測,簡單來說,也就是與個人的能力、人際關係網和個體的積極心理資源有關[18]。
在日常工作中,交流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幫助有效溝通,提高辦事效率 / 圖蟲創意
其中,人力資本、社會資本和心理資本,還會通過組織贊助,即組織內更高地位人的支持和幫助,間接影響客觀職業成功[18]。
由此可見,與上級和同事間的人際交流,在職業成功中發揮着重要的作用。而在外度過的兩三年的數字遊民生活,基本談不上什麼新的人脈積累,原本職場中的人際關係也很可能因爲距離變大,社交頻率變少而減弱,甚至中斷。
更讓人頭疼的是,在國內一生不能GAP的職場環境下,重新求職時,數字遊民經歷不管包裝得多麼充實、豐富、有價值,都極易被用人單位視爲“沒有幹正事”,非常可能成爲阻礙重返職場的“黑歷史”。
另一方面,職業空檔期的出現也意味着職業流動的增加。
一項基於2018年調查數據開展的研究顯示,總體來看,職業流動對就業質量存在顯著負面影響,只有那些自願流動中工作經驗豐富、流入管理技術崗的勞動者可以增加就業質量[20]。
腦子一熱,跑去當數字遊民,到頭來,很可能是人生沒能重啓,職場想要重啓,也變得困難了。
前路渺茫,後路難退,這樣的數字遊民之路,我勸你三思!
參考文獻
[1]MBO Partners.(2022). Working from the Road:The Aspirations and Reality for Digital Nomads.
[2]徐洪江,劉洪,林彥梅.(2019).基於紮根理論的工作遠程適宜性研究.中國科技論壇,(02):150-159.
[3]Ferrari, J. R., Díaz-Morales, J. F., O’Callaghan, J., Díaz, K., & Argumedo, D. (2007). Frequent Behavioral Delay Tendencies By Adults: International Prevalence Rates of Chronic Procrastination. Journal of Cross-Cultural Psychology, 38(4), 458-464.
[4]Harriott, J., & Ferrari, J. R. (1996). Prevalence of procrastination among samples of adults. Psychological Reports, 78(2), 611–616.
[5]Wang, B., Liu, Y., Qian, J., & Parker, S. K. (2021). Achieving Effective Remote Working During the COVID-19 Pandemic: A Work Design Perspective. Applied psychology = Psychologie appliquee, 70(1), 16–59.
[6]Arenas, D. L., Viduani, A., Bassols, A. M. S., & Hauck, S. (2022). Work From Home or Bring Home the Work? Burnout and Procrastination in Brazilian Workers During the COVID-19 Pandemic. Journal of occupational and environmental medicine, 64(5), e333–e339.
[7]Cook, D.(2020). The freedom trap: digital nomads and the use of disciplining practices to manage work/leisure boundaries. Inf Technol Tourism 22, 355–390.
[8]Chib, V. S., Adachi, R., & O'Doherty, J. P. (2018). Neural substrates of social facilitation effects on incentive-based performance. Social cognitive and affective neuroscience, 13(4), 391–403.
[9]tropicalnomad.(2024).Cowork: A plan for everyones needs.
[10]Taylor, K., Van Dijk, P., Newnam, S., & Sheppard, D. (2023). Physical and psychological hazards in the gig economy system: A systematic review. Safety science, 166, 106234.
[11]夏志宏.基於企業生命週期理論的企業管理制度研究[J].全國流通經濟,2023,(17):116-119.
[12]李娟,陳肖玥,朱帥.2022年我國互聯網行業發展簡析與思考[J].互聯網天地,2023,(04):48-51.
[13]黃振宇,馬瑞華 & 黃少安.(2024).中國房地產市場的週期演進、理論邏輯與政策構想——與1991年日本房地產危機的比較分析.財經問題研究(07),19-35.
[14]Friedman, Gerald. (2014). Workers without employers: Shadow corporations and the rise of the gig economy. Review of Keynesian Economics. 2. 171-188.
[15]Schneider, D., & Harknett, K. (2019). Consequences of Routine Work-Schedule Instability for Worker Health and Well-Being.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84(1), 82-114.
[16]Bonneau, C., Aroles, J., & Estagnasié, C. (2023). Romanticisation and monetisation of the digital nomad lifestyle: The role played by online narratives in shaping professional identity work. Organization, 30(1), 65-88.
[17]Bertrand-Cloodt, D., Cörvers, F., Kriechel, B. et al.(2012). Why Do Recent Graduates Enter into Flexible Jobs?. De Economist 160, 157–175.
[18]周文霞,謝寶國,辛迅,白光林 & 苗仁濤.(2015).人力資本、社會資本和心理資本影響中國員工職業成功的元分析.心理學報(02),251-263.
[19]尤雨芳.(2023).職業流動對勞動者就業質量的影響研究碩士(學位論文,南京財經大學).碩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