亂花錢的「女孩數學」?美國社羣迷因背後的消費主義與刻板印象
TikTok社羣上流行#girlmath標籤,這是一些年輕女孩用幽默的方式,描述她們對金錢的態度。 圖/TikTok、Twitter
最近美國的TikTok社羣中,流行起一個詞彙「女孩數學」(Girl Math),這是一些年輕女孩用幽默的方式,描述她們對金錢的態度。目前在TikTok上,#girlmath標籤的瀏覽量已超過6億次。以下是「女孩數學」當中的金錢概念:
形容金錢態度的「女孩數學」這個詞在美國社羣媒體掀起一陣旋風。 圖/美聯社
▌性別歧視?
「女孩數學」一詞在社羣媒體掀起一陣旋風,雖然很多人跟風,但批評的人也不少,在美國網路輿論上引發相當多的討論。
批評的人認爲「女孩數學」這個詞含有性別歧視和刻板印象,因爲其反映了長久以來社會對女性的刻板印象——在美式喜劇的電視、電影中,女孩們(尤其是金髮白人女孩)經常被定位成花瓶角色,長得漂亮、愛購物,但沒有大腦、沒有判斷力、容易受人影響。而在理財方面,女性往往被認爲傾向於小規模、輕率、不顧後果的揮霍消費,而男性傾向於有計劃、功能性的消費。因此批評者認爲「女孩數學」坐實了這樣的刻板印象,應該加以譴責。
但同時,大部分人認爲這個詞是幽默風趣、無傷大雅的自嘲,並且認爲批評者過度誇大了;這些宣告不過是生活中的小確幸,是女孩希望善待自己的生活態度論述,竟有人搞不清楚這是幽默,而扭曲成女孩自我貶抑。另外有人認爲這個詞含有另一個正面意義,是表示女孩有能力和自主權花錢買小確幸,不需要伴侶的允許。
也有人覺得,女孩數學在社羣媒體之所以會有這麼多人跟風,是因爲女性傾向認同羣體的情誼,因此當有一些事情(女孩數學、電影《芭比》)能夠讓她們團結時,她們會感到被同儕認可、被接納,因此「Girl Math」這個詞並不完全是負面的意義。
不過,即便是幽默自嘲,「女孩數學」名稱所建立的,仍然是一種不懂理財、缺乏良好金錢觀念的無知女性形象——而這樣的印象,符合現實嗎?
批評的人認爲「女孩數學」這個詞含有性別歧視和刻板印象,因爲其反映了長久以來社會對女性的刻板印象。 圖/美聯社
▌女孩不會理財?
投顧機構富達投資公司(Fidelity)在2021年有一份報告,針對他們從2011年到2020年的520萬個客戶帳戶做研究,發現女性客戶的年收入平均比男性客戶高0.4個百分點。這個差異或許看起來不多,但幾十年後加起來可能的複利效應是很可觀的。
研究中發現,這個差異的根源,是男性客戶的交易量是女性客戶的兩倍。
衝動、頻繁的交易,經常更換投資標的,會讓人有自己掌控全局的錯覺,但經濟研究顯示,頻繁交易反而會讓投資報酬率降低。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的巴博(Brad M. Barber)和柏克萊分校的奧汀(Terrance Odean)兩位財務金融教授曾以1991年到1996年間的數據資料,研究交易量與年報酬率的關係,結果發現那些交易頻繁的帳戶,比股市整體表現低6.5個百分點。
巴博和奧汀教授將頻繁交易的行爲歸咎於過度自信——而充分的自信通常是美國男性被鼓勵擁有的特質。
除了在金融制度健全的國家中,女性的投資表現平均優於男性之外,許多經濟學家也針對開發中國家的女性理財觀念做研究,尤其是針對女性對金錢的觀念和規劃的特質,其中最有名的是諾貝爾獎得主、經濟學家尤努斯(Muhammad Yunus),他所建立的「孟加拉鄉村銀行」(Grameen Bank),是開發中國家小額貸款的先驅之一。
尤努斯堅持只貸款給女性,因爲「我們注意到,如果獲得處理金錢的機會,女性的效率會更高。 她們有長遠的眼光,她們以負責的方式管理資金......」因此在理財方面,從現有的研究資料和投資數據當中,並不能找到女性不如男性的證據。
在理財方面,從現有的研究資料和投資數據當中,並不能找到女性不如男性的證據。 圖/美聯社
「我們注意到,如果獲得處理金錢的機會,女性的效率會更高。 她們有長遠的眼光,她們以負責的方式管理資金......」 圖/美聯社
▌女孩不搞笑?你只是不懂
除了女性理財能力的爭論之外,許多女性用「女孩數學」來自嘲的現象,所引發的另一層討論,是很多人認爲當女性展現幽默時,男性常常無法辨別她們是否在諷刺,或是直接認爲女性比較不幽默。
在美國的脫口秀市場,向來是以男性爲主,因此有些人認爲女性比較不幽默、不搞笑,所以沒辦法吸引觀衆,沒有市場。傳統的脫口秀觀衆,預期主持人需要有一些特質,像是自信、掌控與支配權、具些微的攻擊性、敢於挑戰傳統的禁忌話題等——這些都是社會中認爲男性吸引人的特質。但是社會對於女性的預期恰好相反。因此帶着這樣的預期觀賞脫口秀的表演,當然會有「女生不搞笑」的刻板印象。
近20年來,許多女性主持人,以不同風格的喜劇和笑點,開拓了脫口秀市場。這些主持人讓觀衆知道,脫口秀要好笑、要賣座,並不一定是嘶吼着挑動敏感神經和議題,有時可以用柔情笑看自己的處境,像是莎拉席佛曼(Sarah Silverman)、艾咪舒默(Amy Schumer)、黃艾莉(Ali Wong)等喜劇演員都是票房保證。女性脫口秀主持人所佔的一席之地,豐富了大衆對幽默的多元欣賞角度,觀衆可以尊重並欣賞各種型態的幽默呈現,不管是男性或是女性。
「女孩數學」也是某種女性幽默,而這種幽默運用了女性的特質,引起的共情、迴響、同理,有時比起直接的笑話來得悠長。
女性的幽默,經常是以自嘲或是生活中的不安全感開始,最後留給觀衆悲喜交織的回味,而不只是笑過即忘。這種女性特質,在《腦筋急轉彎》(Inside Out)動畫電影中、或是泰勒絲(Taylor Swift)的歌中都可以感受到——在分享不安全感的同時,反而引起許多的迴響。
這些文化的轉變,也間接引起了年輕世代願意敞開分享自己的軟弱、去污名化、去標籤的社會風氣。因此理直氣壯地道出自己的不足,也是另一種自信的表現。
許多女性脫口秀主持人,以不同風格的喜劇和笑點,開拓了脫口秀市場。左起:黃艾莉(Ali Wong)、莎拉席佛曼(Sarah Silverman)、艾咪舒默(Amy Schumer)。 圖/美聯社
▌美國消費主義纔是「女孩數學」的源頭
而談回到「女孩數學」指涉的用錢概念,其實認真一想,不難發現這些消費者的感受或行爲,並不止於女孩,而是堪稱整個美國的「消費者宣言」。
在美國的國內生產毛額(GDP)組成結構中,大約有7成是消費。這樣的比例不但在G20國家(二十大工業國)居冠,在全世界也可說是傲視羣倫。就美國本身而言,過去70年以來,消費佔GDP的比例都是這樣的水準。
美國人的強大消費力,以及伴隨而來的全球經濟影響力,在疫情當中、及後疫情時代更是展露無遺——在疫情開始時,全球經濟戛然而止,但這並沒有阻止美國消費者繼續購買商品的衝動。居家避疫期間,美國消費者因爲拿到政府的財政補貼,在各大電商平臺拼命下單,造成供應鏈打結、國際貨運塞港嚴重,從亞洲進入美國的貨輪,在洛杉磯和長灘港外大排長龍。
疫情過後,這樣的消費習慣從線上轉爲線下,報復性旅遊、報復性上餐館酒吧、報復性參加演唱會,被壓抑3年之後,源源不絕涌現的消費需求,到現在還沒有「報復」完。美國消費者被戲稱爲「全村的希望」,因爲疫情過後,世界經濟繼續運轉就全靠他們了。
可是,龐大消費力背後,是由過度的消費行爲所建立——「女孩數學」所舉列的種種任意消費、隨意花錢的行爲,在美國人(不分性別)身上相當常見;而過度消費的結果,就是美國消費者的信用卡債總和已經超過了一兆美金,平均每個美國人卡債大概6,000美金,個人儲蓄率低於4%,是全世界倒數第7名。
據舊金山聯準會估算,在疫情中因爲聯邦政府的大撒幣所累積的儲蓄,已經在今年第3季告罄。也就是說,放縱消費的苦果已經追上了美國消費者。接下來如果有任何的經濟衝擊,造成大規模失業的話,後果可能不堪設想。
美國消費者被戲稱爲「全村的希望」,因爲疫情過後,世界經濟繼續運轉就全靠他們了。 圖/美聯社
▌結語
「女孩數學」所引起的討論,並不只限於女性的金錢消費觀念、或是大衆流行文化裡女性形象的辯論,還包含了世代的變化、女性幽默的特質,以及男女的理財觀,以及這些消費行爲背後真正的最大推手:美國消費主義。
與「女孩數學」相對應的,還有隨其出現在美國社羣媒體上的另一個詞彙「男孩數學」(Boy Math),所指的是一些邏輯跳躍的行爲,表達男性並不如自認的那樣有邏輯,有時也被拿來當成政治笑話,例如諷刺前總統川普「當你以幾百萬張選票之差落敗時,你就贏了選舉」。目前#boymath標籤在TikTok上有超過6,000萬次瀏覽,雖然傳播程度還遠不及「女孩數學」,不過也不失爲網路迷因的幽默展現。
話說回來,對於這類網路梗,有時也不需要太過認真,無論是「女孩數學」或「男孩數學」,幽默總會讓人會心一笑。當世界發生的事情讓人沮喪、社會的預期讓你喘不過氣來,不妨來點「女孩數學」的小確幸,別浪費錢,來杯買一送一的冰拿鐵吧!
「女孩數學」的消費觀念:特價不買 = 浪費錢。 圖/美聯社
責任編輯/賴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