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遊業增長動力強勁

張 雪

在日前舉辦的2024年“冬日勝景”全國冬季旅遊宣傳推廣活動上,文化和旅遊部發布了12條全國冰雪旅遊精品線路,爲冬季旅遊市場再添一把“火”。

從“神州春色”“暢遊一夏”“山河秋韻”到“冬日勝景”,走過一年四季的中國旅遊業繼續保持穩步增長、向上向好的發展態勢,節假日市場熱度不減,關鍵指標屢創新高,充分展現出旅遊業強大韌性和活力。

細分市場升溫

2024年11月份以來,北方多地陸續進入雪季,多家在線旅遊平臺數據顯示,冰雪旅遊相關搜索熱度隨之增長。除了2023年爆紅的哈爾濱,北京、長白山、阿勒泰、張家口等目的地熱度也持續上升。氣候溫潤的南方迎來旅居“候鳥”,三亞、大理、廈門、北海等地深受有康養需求遊客的青睞。

2024年前三季度,我國國內出遊人次達42.37億,同比增長15.3%;國內遊客出遊總花費4.35萬億元,同比增長17.9%。我國作爲全球最大國內旅遊市場的地位更加穩固。

旅遊消費呈現新趨勢、新變化。2024年旅遊市場整體熱度較高,除了傳統熱門地區,一批此前未受太多關注的目的地走紅。比如遊戲《黑神話:悟空》讓更多人認識了山西隰縣。上海應用技術大學教授宋思根認爲,客羣越來越細分,消費者更加追求個性化、品質化,更加註重體驗屬性、情緒價值和社交需求,推動了網紅城市的涌現,以及年輕人跟着演出去旅行、跟着美食去旅行等消費熱點的產生。

旅遊消費越來越日常化。遊客到達旅遊目的地,開始廣泛進入當地居民的生活場景和休閒空間。旅遊不再限於景區,而是向城市的各個角落延展。中國旅遊研究院院長戴斌說,“外來遊客和當地居民之間的無形之牆逐漸消失,用疊加性消費去研究旅遊經濟,會看到一個相互融合又彼此促進的格局”。

旅遊需求釋放增強了經營主體信心。中國旅遊研究院旅遊企業景氣調查和旅遊投資專項調查顯示,2024年旅遊企業家信心和經營指標保持在景氣水平,近55%的企業實現了投資增長;近90%的企業計劃在2025年繼續保持或增加投入;超過68%的企業對旅遊業未來發展持樂觀態度。

產業創新涌現

2024年,我國旅遊業發展迎來重大機遇。全國旅遊發展大會召開,擘畫了着力完善現代旅遊業體系、加快建設旅遊強國的宏偉目標,描繪出“詩和遠方”的美好前景。在這一目標的指引下,旅遊業正全力探索高質量發展路徑。

科技賦能。近日,文旅部公佈了2024年文化和旅遊數字化創新示範“十佳案例”和“優秀案例”。貴州長征文化數字藝術館打造的全域行浸式數字演藝《紅飄帶·偉大征程》入選。通過虛擬現實、全息影像等技術手段,遊客可沉浸式體驗突破封鎖線、爬雪山、過草地,回顧紅軍長征歷史、感悟長征精神。戴斌表示,隨着旅遊業與其他產業跨界融合,以及以人工智能、先進製造、數字化爲代表的新質生產力的廣泛應用,旅遊業新產品、新業態和新商業模式不斷涌現。

產業融合。不久前,2024年世界“最佳旅遊鄉村”名單公佈,我國共有7個鄉村入選。這些鄉村不僅擁有獨特的自然風光,還擁有文化傳承的生動實踐。浙江省麗水市溪頭村是龍泉青瓷燒製技藝的傳承地,通過建立“不滅窯火”共富工坊,打造瓷源文化傳承空間、現代藝術創作基地等旅遊品牌,吸引了國內外遊客的廣泛關注。世界旅遊城市聯合會首席專家魏小安表示,近兩年文旅呈現從市場層面到消費層面的融合,建設旅遊強國要做好深度融合的新篇章。

面向世界。2024年以來,“中國遊”熱度持續走高。12月17日,國家移民管理局宣佈,全面放寬優化過境免籤政策,將過境免籤外國人在境內停留時間由原72小時和144小時延長爲240小時,新增21個口岸作爲過境免籤人員出入境口岸,進一步擴大停留活動區域。多家在線旅遊平臺數據顯示,相關旅遊目的地、酒店以及入境機票熱度搜索量明顯上漲。隨着入境遊相關政策、產品和服務不斷優化,旅遊業更好發揮出展示中國形象、增進文明互鑑的作用。

潛力有待挖掘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部署,2025年要大力提振消費、提高投資效益,全方位擴大國內需求,明確了加力擴圍實施“兩新”政策、創新多元化消費場景、擴大服務消費、促進文化旅遊業發展等具體要求。

文旅業如何改善供給、更好拉動消費?中國旅遊集團有限公司總經理、黨委副書記範雲軍表示,更好滿足和創造消費需求是旅遊企業的首要任務。新市場、新客戶、新業務對企業提出更高要求,要通過研發主題線路產品、策劃體驗內容、打造節慶活動等提升創新創意能力;通過做好網絡化、數字化、智能化運營,向客戶提供個性化產品。

黃山旅遊集團副總裁江存文認爲,在提振消費信心方面,要給客羣提供差異化服務,聚焦親子、老年羣體等,佈局親子研學、康養度假、銀髮經濟等賽道,全面提升文旅產品品質,豐富體驗內容與主題,細化體驗環節。“文旅產業高質量發展催生了內容+產業共贏投資模式,需整合多元文旅主題,融合彈性文旅消費與剛性需求,創新產品激活新消費。”

宋思根認爲,除了進一步提高文旅公共服務便利化水平、落實帶薪休假等制度外,還應加強對縣域旅遊目的地的政策支持和引導,促進縣域旅遊從粗放經營模式向依靠科技、文化賦能轉變。順應產業融合趨勢,各地要因地制宜繼續發力推進文、旅、體、商、展等一體化發展,爲消費者提供多樣性選擇,促進區域內各種業態共生共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