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學者:疫情危機呼喚經濟學脫胎換骨

大陸學者指出,疫情危機呼喚經濟學脫胎換骨。圖爲今年6月,大陸檢測人員正在從儀器中取出經過幹滅活的核酸檢測樣本。(中新社

大陸復旦大學教授周文13日在陸媒環球時報撰文指出,2020年諾貝爾經濟學獎揭曉,授予美國史丹佛大學兩位教授保羅·米爾格羅姆羅伯特·威爾遜。兩位得主不僅闡明瞭拍賣工作如何運作競標者以特定方式行事原因,而且利用他們的理論,發明了一種針對商品服務的新型拍賣形式

文章指出,面對2020年的各種「黑天鵝事件,經濟復甦的乏力,我們可能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需要經濟學。儘管各種經濟學理論五花八門,但其中不少就像此次獲得諾獎的「用於改進拍賣理論和新拍賣形式」成果一樣,成爲脫離大衆經濟生活實踐的精巧擺設。這不是諾獎出了問題,而是西方主流經濟學出了問題。應看到,中國抗疫的實踐以及經濟快速復甦的經驗,都是經濟學研究的極好素材

新冠疫情大考給西方主流經濟學帶來巨大沖擊包括:

首先是顛覆了西方主流經濟學的預期理論。疫情持續至今,更可能需要改變的是對抗疫的一個經濟學理解。疫情已進入「新常態」,只有預期是遠遠不夠的,必須學會自救。因此,對於企業來講,要尋找和確立新的市場定位和新的產業開拓,主動而爲,積極拓展疫後發展的創新思路,實現浴火重生。

其次是顛覆了西方主流經濟學的微觀基礎。西方主流經濟學的理論重心一直在研究資源稀缺性上,強調經濟人的自利性,實現效率最大化。其實資源永遠是稀缺的,真正需要解決的問題是在稀缺性資源面前如何協同個人利益社會利益。因此,在災難面前,開展全球合作至關重要。

再次是顛覆了西方主流經濟學的理論核心。這次疫情,讓更多人看到,只有政府有爲,市場才能更有效。政府不但要擔當領導者組織者協調者,更要主動緩解企業困難,給予必要紓困援助,千方百計支援企業進行疫後的結構性調整和重要創新舉措。

最後是顛覆了西方主流經濟學中制度因素外生變數的假定。抗疫實踐證明,一個好的制度更有助於穩定大局、安定人心,有助於人們從容應對挑戰、化險爲夷。重視經濟學的制度研究應成爲今後經濟學的一個重要課題

文章強調,今天拯救西方主流經濟學的出路同樣需要構建經濟學的「人類命運共同體」。因爲只有各國政府齊心協力攜手合作,才能勾勒出後疫情時代的經濟發展願景:推動經濟更加穩健發展,促進社會公平,共同解決全球性問題,爲應對下一輪疫情大流行做出更好的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