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債券發行量下降 銀行“點綠成金”如何通堵點

綠色債券發行量下降。據機構統計,2024年上半年,中國綠色債券發行數量同比下降14.96%,發行金額同比下降46.75%。這已是2023年以來的“二連降”——2023年,中國境內新增綠色債券479只,同比下降15.67%。

ESG投資日漸成爲銀行差異化發展的重要突破口,而綠色債券是銀行進行ESG投資的主要標的之一。綠色債券由熱變冷,促使市場重新審視銀行ESG投資產品結構不均衡、產品策略單一和“洗綠”風險等問題。

專家認爲,目前銀行積極參與ESG投資,但其投資範圍仍有侷限,ESG信息披露標準仍不明確,“多頭”監管問題亟待改善。銀行等金融機構和監管部門應合力夯實綠色基礎設施,針對高質量發展戰略和“雙碳”目標發揮金融支持作用,推進銀行ESG投資從短期熱潮走向常態化。

綠色信貸大步向前

債券股權步履緩慢

銀行是ESG投資版圖中的重要成員,也是綠色金融供給的主要力量。截至2023年底,中國共有25家商業銀行簽署聯合國負責任銀行原則(PRB),成爲PRB簽署銀行數量最多的國家。

銀行進行ESG投資的方式多樣,早期主要通過發行綠色信貸支持綠色產業項目發展,近幾年逐漸參與綠色債券市場、擴大綠色金融資產,創設發行ESG主題理財產品、參與碳金融交易等。

在銀行的ESG投資渠道中,綠色信貸佔“大頭”,其他渠道有待發展。據中國人民銀行數據,近五年來,中國綠色信貸規模逐漸擴大,從2018年末的8.23萬億元增至2023年三季度末的28.58萬億元,存量規模位居全球首位。據商道融綠數據,截至2023年三季度末,我國ESG投資規模達33.06萬億元,其中綠色信貸佔比超80%,綠色債券、綠色股權等佔比較低。

相較綠色信貸,綠色債券近年的發展出現波動,或加劇銀行ESG投資結構不均衡。根據中央財經大學數據,2023年境內綠色債券發行數量和規模均較上年有所下降。中誠信國際的數據則顯示,2024年上半年,我國境內債券市場共發行199只綠色債券,發行數量同比下降14.96%;發行金額合計2489.26億元,同比下降46.75%。

綠色信貸和綠色債券的發行主體還存在結構性問題,使得銀行ESG投資的普惠屬性不足。中國人民大學生態金融中心副主任藍虹表示,綠色中小企業很難獲得綠色貸款,而且對於小項目來說,綠色優惠往往難抵綠色認證的費用,目前綠色金融在中小企業融資方面並未發揮出應有的作用。綠色債券方面,2024年上半年的142家籌資主體中,包括82家地方國有企業、39家中央國有企業,非國有企業僅21家。也就是說,當銀行參與綠色債券投資時,大部分資金將流向國有企業綠色項目,非國有企業較難得到支持。

此外,ESG銀行理財產品處於試水階段。據銀行業理財登記託管中心發佈的《中國銀行業理財市場半年報告(2024年上)》,截至今年6月,銀行理財產品存續規模爲28.52萬億元,其中ESG主題理財產品存續餘額約1880億元。反觀公募基金,據基金業協會數據,截至今年6月,境內公募基金資產淨值爲31.08萬億元,與銀行理財市場規模類似,但ESG公募基金規模在2023年就已超過5000億元。

“目前銀行ESG理財產品較爲同質化。其中,固收產品佔比約75%,產品所使用的投資策略也較單一,主要以負面篩選和正面篩選爲主,未能很好地應用參與和溝通等更具影響力的策略方法。”光大興隴信託發展研究與戰略管理部副總經理袁吉偉認爲,ESG理財產品在應對氣候變化、生物多樣性等方面的創新仍不足。銀河證券數據顯示,截至今年6月末,ESG相關銀行理財產品共計519只,其中純ESG主題、環境保護主題、社會責任主題三類產品存續數量依次爲317只、73只、129只,環境保護主題的產品數量相對較少。

披露標準尚需完善

轉型金融亟待擴充

市場人士認爲,當下的市場環境使銀行對自身資本狀況的考量更爲謹慎。“綠色金融”相關的政策體系仍有所欠缺,銀行ESG相關業務開展難度大、風險高,進而使得銀行ESG投資的渠道、供給對象、產品形式單一化。

“目前有限的政策支持力度不足以充分激發企業發行綠色債券的積極性。”復旦大學智慧法治實驗室研究助理蔣龍宇認爲,儘管現行政策在綠色債券申報、審批、資金使用要求、增信方式等方面提供了多重優惠和便利,但相對一般債券而言,綠色債券在認證審覈、信息披露、後續運營管理等方面有着更高要求。企業需要權衡利弊,綜合評估發行綠色債券的綜合收益。

過去幾年的綠色債券發行熱使得銀行重心轉向消化存量。新世紀評級綠色認證部分析師王力表示,自《銀行業金融機構綠色金融評價方案》和《銀行業保險業綠色金融指引》落地實施以來,銀行業金融機構積極發債籌集綠色資金,綠色金融債在2022年和2023年連續成爲發行規模最大的券種,將我國綠色債券發行總規模推向高位。這些綠色資金需要一定週期投放和消化,使得2024年上半年綠色金融債的發行規模出現大幅減少。

此外,目前ESG信息披露規範性和標準化不足,也限制了銀行ESG投資的多樣化發展。中央財經大學綠色金融國際研究院ESG中心聯合主任包婕表示,數據和通用標準缺乏是銀行面臨的普遍挑戰,目前尚不存在銀行間通用的ESG標準,各銀行往往採用不同評估方法。ESG產品披露的多爲定性信息,定量指標通常與特定行業或ESG產品的融資量相關,受限於現階段企業碳排放相關信息披露不完整,銀行資產組合在計算碳排放量上依然缺乏足夠信息。

中誠信綠金髮布的分析報告認爲,綠色項目存量減少也是今年以來綠色債券投資景氣度較差的一個重要原因。

部分專家認爲,銀行ESG投資範圍存在侷限性,“轉型金融”應與“綠色金融”並舉。大華銀行中國CFO朱軒表示,對於中國來說,碳密集產業實現可持續轉型是實現氣候目標的關鍵。但是,碳密集產業不符合既有綠色金融支持範圍而難以獲得支持,國內對於轉型金融也未有統一的標準和實踐,其減排潛力未得到充分釋放。

由於企業ESG信息披露和ESG理財產品信息披露尚缺乏標準規範,銀行還要警惕洗綠問題。“我國ESG銀行理財產品發展規模較快,大部分銀行理財機構ESG專業能力不足,加之監管政策不完善,我國ESG理財產品運作透明度較低,銀行ESG理財產品信息披露參差不齊,容易出現洗綠問題。”中國銀行企業級架構建設辦公室資深經理宋首文說。

ESG投資中的洗綠指的是產品綠色宣傳與實際投資行爲不一致。根據Capital Group的調研數據,2023年50%的受訪機構認爲洗綠問題很普遍,較2022年上升2個百分點。

蔣龍宇稱,當前我國綠色債券監管已總體統一,但存在多頭監管情況,不同監管主體及監管文件之間不乏重疊或空隙。在市場持續發展和監管相對滯後的共同作用之下,綠色債券市場漂綠有了可乘之機。

政策技術齊頭並進

銀行“點綠”雖遠必達

爲促進銀行“點綠成金”之路走好走深,政策支持、技術支撐和銀行自身創新發展需齊頭並進。

針對轉型金融、綠色融資成本等問題,相關政策已有迴應。中共中央、國務院近期印發的《關於加快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的意見》提出,要研究制定轉型金融標準,爲傳統行業領域綠色低碳轉型提供合理必要的金融支持。鼓勵銀行在合理評估風險基礎上引導信貸資源綠色化配置,有條件的地方可通過政府性融資擔保機構支持綠色信貸發展。積極發展綠色股權融資、綠色融資租賃、綠色信託等金融工具,有序推進碳金融產品和衍生工具創新。

針對銀行ESG投資的洗綠風險,袁吉偉建議,監管部門應加強ESG投資產品信息披露要求。銀行應提高ESG產品運作透明性、可比性,便利投資者決策。同時,要加強投資者教育,強化金融投資顧問專業能力,爲客戶提供ESG投資方面的專業諮詢。

數據處理技術也有助於銀行ESG投資提質增效。中央財經大學綠色金融國際研究院綠色金融研究中心主任任玉潔認爲,環境信息測算專業性要求高,在數據抓取、方法學覈定等方面難度較大,人工測算的效率和準確率較低。綠色金融科技可以實時收集相關數據信息,協助落實ESG投資理念,將環境效益和風險納入決策流程,還能以大數據、雲計算等爲技術內核,實現綠色投資項目和用戶的對接。

激勵ESG產品創新,融合ESG渠道是銀行踐行ESG理念的未來方向。宋首文表示,銀行ESG業務大多針對綠色項目、公共基礎設施項目等,存在建設週期長、回款速度慢、盈利預期不穩定、可能存在期限錯配等問題,投資機構可通過多業務條線的協同進行產品創新,降低ESG項目融資成本、促進ESG業務發展。

部分銀行已在積極創新,推出“量體裁衣”式的ESG信貸服務。興業銀行近年推動全國首筆碳配額質押貸款、首筆林票質押貸款、首筆溼地碳匯貸、首筆用能權指標質押貸款等首創性產品落地。爲推動區域綠色經濟發展,杭州聯合銀行近期發佈“杭州聯合銀行浙江區域ESG信用債籃子”,這是銀行間債券市場首隻專注於浙江區域信用債的“債券籃子”。

上海金融與發展實驗室主任、首席專家曾剛表示,我國政府和監管機構高度重視ESG發展,出臺了一系列政策和指引,爲銀行ESG建設提供了明確方向。監管機構也將ESG因素納入銀行評級和風險管理要求,推動銀行積極響應。同時,ESG相關業務爲銀行帶來新的盈利增長點。良好的ESG表現有助於吸引ESG投資者、降低銀行自身融資成本。

“爲實現‘碳中和’目標,我國綠色領域直接融資比例有望從現在的10%升至40%左右,綠色產業、綠色金融投資前景可期。”中金公司董事長陳亮說。

來源:中國證券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