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人造太陽再獲突破性進展 可控核聚變裝置執行刷新紀錄
核工業西南物理研究院科研團隊日前宣佈其核聚變裝置運行再次取得突破性進展。(圖/環球網)
中核集團核工業西南物理研究院科研團隊日前宣佈核聚變裝置運行再次取得突破性進展,這個被稱爲「人造太陽」研究的HL-2M等離子體電流突破100萬安培,創造了中國可控核聚變裝置執行新紀錄,爲核聚變研發距離聚變點火邁進了重要一步,技術水平已躍居國際前列。
《環球網》報導說,中核集團核工業西南物理研究院副所長鍾武律表示,新一代「人造太陽」是中國目前規模最大、參數能力最高的磁約束核聚變實驗研究裝置,它採用先進的結構與控制方式,等離子體電流能力提高到2.5兆安培以上,等離子體離子溫度可達到1.5億度,能實現高密度、高比壓、高自舉電流執行。
鍾武律說,「裝置的核心部件都是中國自主設計製造,它是實現我國核聚變能開發事業跨越式發展的重要依託裝置,也是我國消化吸收世界最大國際合作專案之一——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ITER)技術不可或缺的重要平臺。」
報導指出,據瞭解,等離子體電流強度是託卡馬克核聚變裝置的核心參數,等離子體電流達到100萬安培(1兆安)是其實現聚變能源的必要條件,未來託卡馬克聚變堆必須在兆安培電流下穩定執行。此次最新突破,意味着該裝置未來可以在超過1兆安培的等離子體電流下常規執行,開展前沿科學研究,對中國深度參與ITER實驗及自主設計執行聚變堆具有重要意義。
中國的受控核聚變研究早在20世紀50年代就開始了,幾乎與國際上受控核聚變研究同步。2006年,中國、歐盟、美國、俄羅斯、日本、韓國和印度共同簽署了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ITER)專案啓動協定,該專案是目前全球規模最大、影響最深遠的國際大科學工程之一,同時也是中國以平等身份參加的最大國際科技合作專案。在參與ITER的十多年間,中國的聚變研究得到了快速發展,磁約束核聚變研究從過去的跟跑步入了並跑階段,部分技術達到國際領先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