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山城子崖:開啓一個時代的考古發現|訪古

文博時空/文 文博時空 作者 翟德芳 章丘城子崖,這個地名,無論是對中國考古學,還是對每一個考古專業的人來說,都是一個神聖的存在。從規劃山東之行的開始,對這個地方的禮拜就是規劃之中的,所以從山東博物館出來,我就直奔濟南城東郊的龍山鎮城子崖,開始了我的朝聖之行。

01

城子崖遺址的發現和發掘

城子崖遺址的發現,是同一位名叫吳金鼎的學者分不開的。吳金鼎(1901—1948),字禹銘,山東安丘人。1928 年 3 月 24 日,當時還是清華大學學生的吳金鼎在考察兩漢時期濟南國的國都——東平陵故城時,路過龍山,發現路旁深溝兩壁的陶片。4 月 4 日,吳金鼎專程前往龍山,在村北的土丘向鎮東遠望,遙見一城垣狀的臺地。這臺地就是城子崖,當地人稱爲鵝鴨城。

吳金鼎在《平陵訪古記》有以下記錄:“崖上之灰土包含層極爲顯著。中含陶片,石塊及貝骨等物。頗與吾人所常見者不同。未幾,掘獲骨質之錐二枚。其製造之粗糙頗足代表其年代之久遠。餘心不禁狂喜。蓋前次餘所疑者,今日得其實據矣……”同年 7 月 31 日,他再次到城子崖發掘,發現 1 個完整的石斧。後來吳金鼎又數次來到龍山,並在遺址深處挖出了一種從沒見過的漆黑髮亮的陶片。

發現城子崖的吳金鼎先生

吳金鼎的發現引起李濟等考古學家的重視。1930-1931 年,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與山東省教育廳聯合成立 “山東古蹟研究會”,由李濟、樑思永等主持,對城子崖進行數次發掘,發現了一批以精美的磨光黑陶爲顯著特徵的文化遺存。根據這些發現,考古學家把這種以黑陶爲主要特徵的文化遺存以城子崖所在的龍山鎮命名爲“龍山文化”。

城子崖發現的黑陶杯

城子崖遺址的發現,創造了中國考古學多重意義上的“第一”:它是第一個由中國國家學術機構獨立發現和發掘的史前文化遺址;第一次運用了地層學考古原理,繪製了考古地層圖;這是我國第一代考古學家獨立自主、有目的發掘的第一座史前遺址,故此它稱得上是中國考古學真正開端的地方;這次發掘是中國境內發現和發掘的第一個黑陶文化遺存;1934 年由傅斯年、李濟、樑思永等人編著了中國第一部田野考古報告集《城子崖》。綜上,龍山城子崖在中國考古學發展史上確實具有極爲重要的歷史地位,被考古學界稱爲“考古聖地”。

《城子崖》發掘報告

上個世紀 30 年代的發掘固然意義重大,但當時中國考古學剛剛誕生,理論和技術都不成熟,難免存在不足。爲深入瞭解遺址內涵,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於 1990-1991 年再次發掘城子崖,發現龍山文化、嶽石文化和周代三個時代的疊壓城牆,辨明 20 世紀 30 年代發現“黑陶文化時期城”實際上是嶽石文化時期的城,而龍山文化時期的城是這次的新發現。2013 年至今,由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主持的城子崖遺址發掘還在進行中,並且在當地建立了考古遺址博物館。這裡的發掘已構成中華文明探源工程和考古中國的重要組成部分,意義更是重大。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城子崖遺址

02

龍山文化的面貌

狹義的龍山文化,也就是山東的龍山文化,是由大汶口文化發展而來,因其以蛋殼黑陶最有特色,所以被稱爲“黑陶文化”,年代爲公元前 4600~前 4000 年。城子崖出土的蛋殼黑陶一般器壁厚不到 5 毫米,口沿最薄處 0.3 毫米,是中國製陶史上的巔峰之作。

製作如此之薄的陶器,要選擇細膩的原料,反覆沉澱淘洗,製作成坯料,之後採用快輪製陶技藝,利用陶胚旋轉的離心力,將整個陶器拉起來;燒製工藝要求高,火候達到 900~1000℃,採用封閉陶窯,用水熄滅爐火,產生大量濃煙,起到滲炭作用。黑陶器形主要有高柄杯、碗、盆、罐、甕、豆和鼎等。除了黑陶外,還有灰陶、白陶、紅陶器物。

龍山文化的蛋殼陶黑陶杯

龍山文化鳥喙足黑陶鼎

龍山文化的典型遺址城子崖遺址分爲周代城址、嶽石文化古城、龍山文化古城 3 層。最早的龍山文化時期的城址平面近方形,東、南、西三面的城垣比較規整,北面城垣彎曲並向外凸,城垣拐角呈弧形,城內東西寬約 430 米,南北最長處 530 米,面積約 22 萬平方米,城牆大部分挖有基槽,有的部位在溝壕淤土上夯築起牆。城牆夯土結構有兩種,一種用石塊夯築,一種用單棍夯築。這種城址已經具有早期城市的雛形。

城址內文化層堆積豐富,有房基、水井、窯穴等遺蹟,出土有陶器、石器、蚌器和少量銅器,包括鼎、鬲、豆、甕、盆、杯等很多生活用品,有象徵王權和軍事最高指揮權權力的玉鉞和石鉞,也有很多佔卜用的卜骨,說明當時它已經成爲一個權力中心、經濟中心、文化中心,或者更準確地說,是古國的都城。從更廣闊的視角看,山東地區龍山文化時期人口增長迅速,目前發現的大汶口文化遺址 547 個,而到龍山文化時期達到 1492 個。中心城址一般有城牆環繞,相互距離 30~50 公里。這種形態反映出存在戰爭和暴力現象,顯示相互之間存在競爭關係。

龍山文化聚落的生活圖景

龍山文化的喪葬形態上,貧富分化和等級差別顯現,墓葬分大、中、小三個級別,大墓墓坑長 3 米,有木棺槨,有大量隨葬品如蛋殼高柄杯、玉器、豬下頜骨和頭骨等;小墓墓坑長 2 米,隨葬品少或沒有,一般沒有棺槨,發現數量最多。

有考古資料顯示,其喪葬活動存在進行祖先崇拜儀式的規律性模式,特定墓葬從下葬之日開始,就長期持續進行獻祭。山東地區的龍山文化在約公元前 2000 年開始衰落,人口開始下降,聚落數量的驟減,多處區域中心的消失,但仍然有區域中心在嶽石文化中繼續存在,如魯北地區的城子崖,這種情況是否同夏代建立有關,還需進一步研究。

以城子崖爲中心的龍山文化遺址分佈

龍山文化的居民以農業爲主,兼營狩獵、打魚,蓄養牲畜,已有骨卜的習慣,龍山文化晚期的時候,冶銅技術出現。夏商時期青銅器的造型,比如鼎、甗、鬲、豆等都沿用了龍山文化的陶質的鼎、甗、鬲、豆的造型,說明龍山文化的居民把青銅鑄造技術同本土的生活型態達成了良好的結合。

龍山文化制玉水平有了很大的改進,出土的玉器種類豐富、琢磨精緻、造型優美、晶瑩圓潤,具有較高的藝術水平。龍山文化玉器已具有明顯的禮制功能,器物造型以玉斧、玉鉞、玉琮、玉璇璣、玉圭、玉戈、牙璋及各式飾物爲主。玉璇璣爲環狀,外緣多出三齒形,開商周時期璇璣之先河。此時還出現玉器鑲嵌工藝,山東五蓮丹土遺址所出玉鉞上部的孔內嵌有綠松石。這種工藝開商代玉器鑲嵌工藝之先河。

龍山文化玉璇璣

03

龍山時代的圖景

隨着考古工作的持續推進和深入,現在的龍山文化已不單指山東的龍山文化,而是泛指 4500 年前到 4000 年前的黃河中下游地區以黑陶文化爲主要特徵的文化遺存。今天,在山東、河南、山西、陝西、安徽北部、江蘇北部、河北都有龍山文化城址的存在和發現。

黃河中下游地區龍山文化遺址分佈圖

在如此廣大的地區發現的龍山時期的文化遺存,文化面貌上有大的相同之點,但也有許多具體的不同,比如各地文化中的陶器羣就各有自己的特色。考古專家根據各地區不同的文化面貌,分別給予了文化名稱,加以區別。如山東龍山文化,或稱爲典型龍山文化,即最初由龍山鎮命名的遺存,其分佈以山東地區爲主,上承大汶口文化、下續嶽石文化,年代爲公元前 2500 年至公元前 2000 年;河南龍山文化,主要分佈在豫西、豫北和豫東一帶,上承廟底溝二期文化或相當這個時期的遺存,發展爲中原地區中國文明初期的青銅文化,年代爲公元前 2600 年至公元前 2000 年,一般還分爲王灣三期、後岡二期和造律臺三個類型;陝西龍山文化,又稱客省莊二期文化,主要分佈在陝西省涇河及渭河流域,年代爲公元前 2300 年至公元前 2000 年;龍山文化陶寺類型,以山西襄汾陶寺遺址爲代表,主要分佈在晉西南地區,年代爲公元前 2500 年至公元前 1900 年。

龍山文化白陶簋

著名考古學家嚴文明先生提出了“龍山時代”的概念,以指代大致年代爲公元前 26—21 世紀的各地龍山文化遺存所處的時代,並指出龍山時代是中國的銅石並用時代。龍山時代是中國史前社會大變革的重大歷史時期,也是探索中國文明起源的關鍵時段。

龍山文化的大陶甗

隨着龍山時代社會生產力的大發展,黃河中下游地區的聚落數量和聚落面積都急劇擴大,人口急劇增加,與此相對應的是各地普遍出現了區域性的中心聚落。在一些中心聚落,如山西襄汾陶寺、陝西神木石峁、河南登封王城崗、山東日照兩城鎮等地出現了高聳的城牆和寬闊的城壕所組成的防禦設施,由此進一步發展出了早期的城市。這些城市內包含有相當數量的外來人口,而大範圍的人口流動使得遠程貿易有長足發展,比如山西陶寺、清涼寺等地的貴族墓葬中普遍出現了玉石禮器、銅器、漆木器等通過遠距離交換和貿易而來的稀缺品,甘青地區齊家文化墓葬中常見產自印度洋和中國南海的海貝。海貝已逐步成爲遠距離貿易的一般等價物,具有了貨幣的職能。

石峁城址中的皇城臺遺址

龍山時代已經有了文字的萌芽。在幾處遺址中發現的陶器和骨器上刻有文字符號,其佈局和結構有規律可循,這些符號都屬於陰線刻,筆畫婉轉曲折,刻畫纖細。這些圖案符號比殷墟甲骨文更爲原始,明顯處於畫(符號)與字的過渡狀態。不過對於這些符號的性質和釋讀還存在不少爭論。

龍山文化玉刀

中國歷史上的三代,也就是夏、商、周的文化淵源都與龍山文化有聯繫。陶寺、石峁等地發現的龍山文化遺址祭壇、宮殿、宗廟遺存,說明當時已經有早期國家政權的存在。實際上,在龍山時代的文化裡,已經包含了夏代文化的存在。正如中國考古學之父李濟所說:“要是我們能把城子崖黑陶文化尋出他的演繹的順序及所及的準確範圍,中國黎明前的歷史就可解決一大半了。”相信距離這一天的實現已經爲時不遠了!

離開城子崖遺址博物館,我又趕往濟南長清區的孝堂山郭氏墓石祠,打算再看一處漢代的石刻藝術遺蹟,但到了孝堂山,發現這裡不開放,只好作罷,所以此次的山東之行結尾仍屬不大完美。大概這就是事物的規律吧,留下不完美,以後再尋訪。

作者介紹

圖片 | 翟德芳

排版 | 小謝

設計 | 尹莉莎

版權與免責:以上作品(包括文、圖、音視頻)版權歸發佈者【文博時空】所有。本App爲發佈者提供信息發佈平臺服務,不代表經觀的觀點和構成投資等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