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旬男雙腿發黑險截肢 醫提醒「腿腳麻痛」把握6小時黃金治療時間

一名年約60歲的男性受到腳痛困擾多年,平時外出和生活起居都由兒子打點,後來疼痛變得更劇烈,他卻擔心疫情而不敢就診,忍痛長達3個月。(示意圖/Shutterstock)

一名年約60歲的男性受到腳痛困擾多年,平時外出和生活起居都由兒子打點,後來疼痛變得更劇烈,他卻擔心疫情而不敢就診,忍痛長達3個月,直到兒子發現患者腳部發黑,甚至失去知覺,緊急送醫幸運保住雙腿。醫師警告,周邊動脈阻塞如未在6小時黃金時間內打通血管,有很高機率必須截肢。

周邊動脈阻塞疾病是全身動脈粥狀硬化一種表現,在臺灣盛行率高達15.6%到32%。高雄長庚醫院胸腔及心臟血管外科醫師顏旭霆表示,大約40%到50%的周邊動脈血管疾病患者沒有臨牀症狀,初期症狀輕微,常被認爲是退化性關節炎,因而延誤就醫。

臺北榮民總醫院外科部心臟血管外科醫師陳沂名指出,隨着疾病病程進展,患者漸漸在行走一段時間後腿部肌肉會發生缺血、疼痛的現象,休息一段時間後就恢復正常,醫學上稱爲「間歇性跛行」,若未積極處理,很有可能導致腿部缺血發黑、肌肉溶解,最嚴重恐需要截肢。

周邊動脈阻塞與許多心血管疾病相同,都是由不良的生活習慣或三高慢性病引發的血管病變,好發於50到60歲民衆。顏旭霆指出,周邊動脈血管疾病爲動脈粥狀硬化惡化的指標,也將增加心血管疾病及腦血管疾病的死亡率,若血管硬化指標(Ankle-Brachial Index,踝肱血壓比值)ABI≦0.9,10年內死亡率更是會提升2倍。

陳沂名提醒,周邊動脈阻塞需把握6小時黃金治療時間,若沒有及時打通血管,有很高的機率必須截肢,若發現腿腳麻痛症狀應有所警覺;早期治療周邊動脈阻塞多以外科繞道手術爲主,目前治療上多以侵入性較低的周邊氣球導管手術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