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和平:拜登着急出了下下策,但伊朗很可能讓步

(原標題:劉和平:拜登着急出了下下策,但伊朗很可能讓步)

新聞

路透社報道,五角大樓表示,美國軍方對伊拉克和敘利亞境內的伊朗支持的武裝分子發動空襲,以迴應這些武裝分子對美國在伊拉克的人員設施發動的無人機襲擊。對此,你做何解讀?

特約評論員 劉和平:

對於這次空襲的原因,美方自己給出的說法,是爲了保護美國公民、報復伊朗支持的武裝分子對美國在伊拉克的人員和設施發動的無人機襲擊。我認爲,這一說法,純粹是屬於“此地無銀三百兩,隔壁王二不曾偷”式的欲蓋彌彰。

我想提醒大家的是,這一次襲擊發生的時機點,正好位於美國與伊朗就伊核問題進行了六輪談判之後以及即將舉行第七輪談判之前。根據外電報道,經過六輪艱難的脣槍舌戰,雙方的談判已經到了接近達成協議的最後時刻,雙方都在敦促對方“抓緊最後的時間”,做出“最爲艱難的決斷”。然而就在此時,伊朗方面卻突然強硬起來了,要求美方先解除對伊朗的經濟制裁,尤其是特朗普執政時期額外對伊朗施加的不合理制裁措施

在這種情況下,我認爲,拜登政府突然空襲伊拉克與敘利亞境內獲得伊朗支持的武裝分子,其目的就是要逼迫伊朗在伊核談判上不能往回縮逼迫伊朗進一步做出重大的讓步。這就正好印證了一句話,即軍事政治外交的延伸。

美軍的這次空襲行動,其目的是爲了伊核談判,是爲了政治與外交,或者說得更加難聽一點,這是一次赤裸裸的政治勒索與敲詐行動。那拜登政府爲什麼又要急於通過打擊伊朗支持的在伊拉克與敘利亞境內的武裝分子,來逼迫伊朗在伊核協議上做出讓步呢?這背後的深層次動機又是什麼?

直新聞:

那拜登政府爲什麼又要急於通過打擊伊朗支持的在伊拉克與敘利亞境內的武裝分子,來逼迫伊朗在伊核協議上做出讓步呢?這背後的深層次動機又是什麼?

特約評論員 劉和平:

我覺得,拜登這次打擊伊朗支持的在伊拉克與敘利亞境內的武裝分子,並不像外界所說的那樣,說明美伊關係已經破裂了,伊核協議要談崩了。恰恰相反,它說明拜登政府不僅想談成伊核協議,而且急於要儘快達成伊核協議。正是因爲急不可耐,拜登政府纔不得不想出了用軍事行動逼迫伊朗妥協的下下策。

而拜登政府之所以會想出這樣一個下下策,主要原因還不是因爲伊朗方面太過強硬,而是因爲拜登自己面臨着幾大難言之隱。

第一個難言之隱,跟美國國內的政治密切相關。因爲在美國國內,反對拜登政府跟伊朗重新談判伊核協議的,並不僅僅是曾經蠻橫地廢除了伊核協議的特朗普與共和黨,它還有廣泛的民意基礎。這個週末,才丟掉總統寶座幾個月的特朗普,就已經耐不住寂寞,開始跳出來爲明年的國會中期選舉以及三年後再度挑戰拜登而熱身造勢了,而伊核問題將會是特朗普打擊拜登的主攻方向。在這種情況下,爲了避免伊核爭議最終影響到拜登與民主黨選情,拜登政府顯然是想盡快重新達成伊核協議,以儘快結束這場紛爭

第二個難言之隱,就是來自於以色列中東遜尼派的阻撓。我們知道,當年特朗普執意廢除伊核協議,其真正的戰略目的,就是要通過把伊朗樹爲敵人、挑起中東遜尼派與什葉派教派之爭方式,來團結以沙特爲首的中東遜尼派,爲以色列創造一個良好的外圍生存環境。而現在拜登政府要重談伊核協議,重新改善跟伊朗的關係,那無疑會遭到以色列與中東遜尼派的共同反對,尤其是在美國的以色列猶太人,他們對美國政治與經濟的影響力,絕對是不容小覷的;

第三大難言之隱,則是源於美國國內的經濟形勢。大家已經看到了,拜登政府上臺之後,在特朗普已經實行了多輪財政與貨幣刺激政策的基礎之上,再度出臺了好幾個大水漫灌式的經濟與基建刺激計劃,並已經導致美國的通脹水平尤其是包括石油大內的大宗商品價格出現了飆升。而儘快跟伊朗達成核協議,把伊朗的廉價石油投放到國際市場上來,則有利於在一定程度上減緩美國國內通脹上升的速度。但是,這一措施,既會遭到中東產油國的反對,也會遭到美國國內頁岩生產商的反對,也是阻力重重夜長夢多。

而面對這些難言之隱,拜登政府迫於國內的政治壓力,又不敢對伊朗做出過多的讓步,在這種情況下,也就只能通過在軍事上敲打伊朗的方式,來逼迫伊朗儘快做出讓步了。

直新聞:

那你認爲,美國最終能夠通過打擊伊朗支持的在伊拉克與敘利亞境內的武裝分子的方式,來達到逼迫伊朗在伊核協議上做出讓步的目的嗎?

特約評論員 劉和平:

我個人覺得,伊朗最終做出讓步的可能性非常大。

因爲當前的美伊關係實際上是處於“人爲刀俎我爲魚肉”的實力不對稱狀態,面對強大的美國,伊朗手上壓根就沒有什麼牌可以打。這就是在過去這些年裡,雖然特朗普政府蠻橫無理地退出了伊核協議,但伊朗仍然不敢徹底退出伊核協議仍然小心翼翼地呵護着這份協議,甚至積極主動地要求重談協議的原因。

尤其是最近一兩年來,由於美國嚴厲的經濟封鎖與制裁尤其是嚴厲的石油禁運措施,再加上新冠疫情的衝擊,伊朗國內實際上已經發生了嚴重的經濟危機,通貨膨脹率高達百分之五十,大量工人因此失業,民生已經處於非常艱難的境地。

在這種情況下,無論新當選的總統萊希的宗教信仰反美決心有多麼堅定,他都必須要把符合伊核協議、改善美伊關係、讓美國解除對伊朗的經濟制裁放在優先與突出的地位。否則面臨的後果有可能就是政局動盪政權不保。

而在我看來,被號稱爲宗教保守勢力強硬派的伊朗新當選總統萊希,相較於他的前任也就是被號稱爲溫和改革派的魯哈尼,更有實力與資本來對美國做出讓步,因爲他背後有哈梅內伊在爲其撐腰打氣。除此之外,我相信,伊朗方面也想趁拜登還在臺上的時候,儘快跟美國達成協議,否則的話,一旦三年後特朗普再度上臺,一切就都來不及了。

所以我們看到,伊朗方面在伊核協議談判的最後時刻把話說得很強硬,但是並沒有把話徹底說死,而是仍然認爲美伊有可能會達成協議。說白了,伊朗只不過是想在最後時刻爲自己爭得更多的利益。

所以我們看到,美方的這次軍事行動,第一打擊的僅僅是長期盤據在敘利亞和伊拉克邊境地區獲得伊朗支持的武裝分子,而沒有直接打擊伊朗的軍隊,更沒有直接打擊伊朗本土,二是強調這是一次所謂“防禦性精準空襲”。這就說明,美方的軍事目的,既要達到威懾與恐嚇伊朗的目的,又要小心翼翼地避免玩過了火,導致事態徹底失控,並最終導致伊核談判一拍兩散。

除此之外,我認爲,美方的這次軍事打擊行動,還有另外一重目的,也就是警告伊朗新當選的強硬派總統萊希,想要挫一挫萊希的氣焰。因爲萊希長期在伊朗保守派掌控的司法部門任職,被視爲伊朗保守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而且萊希深得伊朗最高精神領袖哈梅內伊的信任,根據一些媒體的報道和分析,萊希在完成總統任期之後,很有可能會接替哈梅內伊擔任伊朗的最高精神領袖。因此,警告了萊希,也就等於是間接敲打了哈梅內伊。

作者:劉和平,深圳衛視直新聞特約評論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