聆聽2024丨聽,創新的突破

(原標題:聆聽2024丨聽,創新的突破)

Play Video

從自主研製的AG60E電動飛機成功首飛到第三代自主超導量子計算機上線,從嫦娥六號任務實現人類首次月背採樣返回,到我國自主設計建造的首艘大洋鑽探船“夢想”號正式入列……2024年,一批科技創新實現新的突破,以科技創新引領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邁出堅實步伐。

11月17日靠泊在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科考碼頭的大洋鑽探船“夢想”號(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劉大偉 攝

“量子芯片是量子計算機的核心組件,其設計與製造技術的每一次革新,都是量子計算邁向實用化的關鍵一步。”“本源悟空”量子計算機硬件研製團隊負責人孔偉成說。

2024年1月6日,中國第三代自主超導量子計算機“本源悟空”上線運行。它匹配本源第三代量子計算測控系統“本源天機”,搭載72位超導量子芯片“悟空芯”,共有198個量子比特,真正落地了量子芯片的批量自動化測試,量子計算機的整機運行效率大大提升。

9月20日,在2024世界製造業大會上,參觀者在參觀“本源悟空”超導量子計算機模型。新華社記者 黃博涵 攝

“本源悟空”量子計算機硬件研製團隊負責人孔偉成介紹,“我們未來的目標是,量子計算能夠形成穩定的、實用性算力,與‘超算’‘智算’一起協同發展,形成更加強大的‘中國算力’,共同爲新質生產力提供澎湃動力。”

2月27日,5座eVTOL(電動垂直起降)航空器盛世龍在深圳蛇口郵輪母港附近海域上空飛行。新華社記者 毛思倩 攝

1月,我國自主研製的AG60E電動飛機成功首飛;2月,5座eVTOL(電動垂直起降)航空器盛世龍首次實現從深圳到珠海飛行;3月底,國產民用載人飛艇“祥雲”AS700完成首次轉場飛行……今年以來,低空經濟領域“新”事不斷。

11月27日,豐翼科技(深圳)有限公司的一架無人機搭載着快件從珠海飛抵深圳蛇口集裝箱碼頭附近的起降點。新華社記者 毛思倩 攝

御風未來飛行科技有限公司創始人兼CEO謝陵說,“經過這一年的發展,也可以看到今年的低空經濟關注度更高了,更多的人能理解我們產品未來應用的可能性了。”

哈爾濱市平房區工業信息科技局局長廖曉芳說,“低空經濟一頭牽着製造業,一頭連着數字經濟、新消費業態,蘊藏着推動產業升級、激發新業態的巨大潛能。”

2024年6月25日14時7分,嫦娥六號返回器攜帶來自月背的月球樣品安全着陸在內蒙古四子王旗預定區域,探月工程嫦娥六號任務取得圓滿成功。新華社記者 貝赫 攝

2024年6月25日14時7分,嫦娥六號任務實現人類首次月球背面採樣返回的創舉。

國家航天局副局長卞志剛說:“嫦娥六號任務是中國航天史上迄今爲止技術水平最高的月球探測任務,實現了三大技術突破和一項世界第一,即突破了月球例行軌道設計與控制技術,月球智能採樣技術,月背起飛上升技術,實現了世界首次月球背面自動採樣返回,再次創造了中國航天的世界紀錄。”

11月13日,觀衆在觀看拍攝嫦娥六號任務取回的月球背面月壤樣品。新華社記者 鄧華 攝

嫦娥六號任務從月球背面採樣帶回1935.3克珍貴樣品,爲開展月背相關研究提供了難得機遇。我國科學家通過分析嫦娥六號月球樣品,獲得人類首份月背古磁場信息,填補了月球磁場中晚期演化的數據空白。

這是9月24日在月球樣品實驗室拍攝的月球樣品。新華社記者 金立旺 攝

2024年11月30日晚,在中國首個商業航天發射場——海南商業航天發射場,長征十二號運載火箭成功發射。

海南國際商業航天發射有限公司總體技術部副部長項大林說,“我們願攜手商業火箭和衛星客戶,共同探索具有中國特色的商業航天發射新模式新機制,促進我們中國商業航天的發展,助力中國航天強國建設。”

作爲“新增長引擎”,商業航天2024年被首次寫入政府工作報告。9月11日,中國自主研發的朱雀三號可重複使用火箭,完成10公里級垂直起降返回飛行試驗,標誌着中國商業航天在可重複使用運載火箭技術上取得突破。

11月29日在海南文昌拍攝的海南商業航天發射場二號發射工位和等待發射的長征十二號火箭。 新華社記者 蒲曉旭 攝

“這是我們優必選自主研發的人形機器人,它有41個自由關節度,它的身高是一米三。”優必選科技人形機器人交付負責人熊竟闖介紹說。

近年來,生成式人工智能技術和通用大模型迅速發展,賦予了人形機器人強大的泛化能力。2024年2月22日,位於中國深圳的企業優必選公佈工業版人形機器人Walker S,已經在新能源汽車企業蔚來的工廠開展“實訓”,與人類協作完成汽車裝配及質量檢查作業。

6月26日,在深圳市優必選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總部,工作人員與熊貓機器人“優悠”握手。新華社記者 毛思倩 攝

北京理工華匯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佘浩田說,“從控制算法、核心部件、電機還有關節來突破人形機器人這個技術,現在人形機器人可以跳高達到0.5米,然後跳遠達到了1米,奔跑速度達到了7.5公里每小時。”

工業和信息化部發布的《人形機器人創新發展指導意見》提出,到2025年,我國人形機器人創新體系初步建立。據預測,2026年我國人形機器人產業規模將突破200億元。

6月26日,在深圳市優必選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總部,工作人員對人形機器人Walker X進行測試。新華社記者 毛思倩 攝

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突飛猛進,大力推進科技創新時不我待。

國家統計局新聞發言人付凌暉說,“我國經濟正處在轉型升級關鍵期,各地區各部門積極推進科技創新,加快產業創新步伐,培育壯大新質生產力,爲經濟發展注入了新的動力。”

6月28日,在帕西尼感知科技(深圳)有限公司的實驗室,人形機器人TORA-ONE展示抓握能力。新華社記者 毛思倩 攝

2024年,向“新”發力的中國,到處都是日新月異的創造,催生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不斷轉化爲推動高質量發展的新動力。一個“新”潮澎湃的中國,精彩無限,未來可期。

在位於吉林長春的中國一汽紅旗製造中心蔚山廠區總裝車間內,生產線上的智能機器人對車輛輪胎輪轂進行裝配作業(2024年4月24日攝)。新華社記者 許暢 攝

統籌:吳煒玲

記者:趙泳、曹力

編導:董琳娜

配音:王帥龍

新華社音視頻部製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