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育賜/海中的小黃瓜
相較於小時候在東北角海岸就接觸的海膽,一直要到大學親臨小琉球,纔對海中黑黑的小黃瓜──海蔘,產生印象。黑黑的身體上裹覆着沙,總是分不清頭和尾,直到牠受到驚嚇後內臟從某端噴出,也被驚嚇到的我才知道另一端是頭。
頭的這端偶爾會在水下露出一整串白木耳狀的觸手來覓食,這時即便是裹着沙,也可以清楚地分辨出牠的思考端。在沒有臉及眼睛的海蔘上,不時水平擡起觸手,向外宣示牠活着以及向環境探索的好奇心。是的,生物總是要回歸牠原有的環境,纔會顯示出牠的本質。
之後在墾丁萬里桐再次看到牠,牠一如以往地蟄伏在海面下,身旁朋友或許是要淨空前面的潮間帶,所以快速地把水底腳下的黑色長條東西摔向陸上,回頭一看,我已無法分辨出完整的牠。朋友以往宣說海洋保育重要的畫面如窗簾般地被掀起,與這一幕成爲對比。
我看着陸上那彷彿是白木耳的觸手端,思考着是否人也要回到現實環境中檢驗,纔會顯示出他的內在態度與價值觀。
對於不可愛的非明星物種,要如何打從心底去愛牠?如何做到物我平等又不濫情?又或許對於這些非明星物種,多一點濫情也不爲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