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票碳票“點綠成金”——福建三明探索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

來源:經濟日報

走進福建省三明市,只見林海綿延,雲蒸霞蔚,溪水清清。林地面積佔土地總面積82.7%、森林覆蓋率高達77.12%,在這裡,綠色就是特色。如何將特色發揮出更大效益?答案在林改。

1998年,永安市洪田村把土地承包責任制引向山林,自發進行了一場均山、均利的集體林權改革,實現了“分山到戶”“分林到戶”。“你家有幾畝竹,山上有幾畝樹,家家戶戶心裡都有數。”洪田村的老支書鄧文山,今天依然清晰記得當年是如何把林子分給村民的。

只有產權明晰,才能保證擁有並行使生態資源的所有權、使用權、處置權、收益權。三明隨後進一步推進以“明晰產權、分類經營、落實承包、保障權益”爲主要內容的集體林經營體制改革,於2005年底在福建省率先完成明晰產權的改革任務,2009年基本實現每家農戶持有林權證,實現“山定權、樹定根、人定心”。

林改牽着兩頭,一頭是社會效益,要綠;一頭是林農口袋,要利。種樹和種小麥、水稻、蔬菜不同,種樹的投資週期太長,收益見效太慢,如何激發林農種樹的積極性、激發全社會投資的積極性?

“種植幼林前3年大概每畝地需要2000元投資,長到十五六年才能砍伐,投資時間太長了。而且木材價格變化也很大。”沙縣區鳳崗街道際硋村林農魏發鬆說。況且,林農一旦外出經營或打工,這些林地誰來管?分山到戶後,林農缺技術、缺資金、缺管理導致樹林質量下降等問題也比較突出。針對上述問題,2019年,三明推出“林票”,率先開展以“合作經營、量化權益、市場交易、保底分紅”爲主要內容的改革,由國有林場與村集體共同出資造林或合作經營,把林地林木資產折資量化,以林票的形式發放給林農。

截至目前,該市累計發行林票7.68億元,涉及林地面積30.4萬畝,受益農戶達7.87萬人。“常青樹”變成了“搖錢樹”。

沙縣區夏茂鎮梨樹村與官莊國有林場合作經營的林地,已發放林票面額總計90多萬元。“林子長成後,官莊林場承諾以每畝13立方米的出材率保底收購,收益比自己管理多了近一倍。”梨樹村村民洪集體說。

在三明,這項改革叫“林票1.0”。由於是非標準化金融產品,只能在村內流轉。如今,三明又有了“林票2.0”,可交易、流轉、質押,有效解決“林票1.0”流通性不足、市場化交易難等問題,打通讓更多資本“進山入林”的新路徑。

能變現的,除了林票,還有碳票。

林業碳票基於森林的固碳功能,是林木碳減排量收益權的憑證,需經第三方監測覈算、林業和相關部門審定。碳票代表了一種新的價值形態,即生態價值,可以交易、質押等。2021年,三明市將樂縣發行全國首張林業碳票。

發行林業碳票是三明牢記囑託,探索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的一場實踐。通過“賣空氣”,優良生態換來了真金白銀,“不砍樹也能致富”的願景一步步照進現實。

將樂縣常口村村民孫桂英告訴記者,首批碳票已經讓她獲得了750元的收益。據介紹,三明已累計開發林業碳票項目49個、碳減排量112.2萬噸,全市累計交易林業碳票碳減排量16.1萬噸,交易金額達231.1萬元。

三明市林業局造林科葉幫輝說,藉助上海三明對口合作機遇,三明林業碳票有了走出三明、走進上海的機會。去年11月5日,在上海舉辦的第六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上,主辦方購買三明林業碳票,用於抵消博覽會產生的碳排放。

“無論是林票還是碳票,歸根到底都是林業資產的證券化,開闢了不砍樹也能致富的路徑。”福建農林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執行院長戴永務表示。

三明林改的一系列創新機制,“喚醒沉睡羣山”,生動展示了“綠水青山”如何轉化爲“金山銀山”。去年,三明市林業總產值近1300億元,農民人均涉林純收入7600元,約佔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三分之一。(經濟日報記者 趙淑蘭 潘卓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