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懷民與吳念真對談 庶民觀衆必須被滿足

雲門舞集創辦人林懷民和金馬獎編劇吳念真,4日晚間在臺北國家戲劇院對談,兩人妙語如珠,同時也提出對臺灣劇場現象的觀察。(李欣恬攝)

雲門舞集創辦人林懷民和金馬獎編劇吳念真,4日晚間在臺北國家戲劇院對談,兩人妙語如珠,同時也提出對臺灣劇場現象的觀察,兩人皆認爲,需要有更多能滿足庶民觀衆的作品,才能真正地壯大藝文市場。

林懷民認爲,臺灣觀衆極具潛力,只是需要機會,他觀察雲門的戶外演出,觀衆總目不轉睛,「我有時也很好奇他們究竟看見了甚麼,我記得有次有位農村的長輩,就是蹲着看,腳上還有泥土,他很專心地邊抽菸邊看,我問他好看嗎?他說好看。我又問哪裡好看?他說:他們很認真,腳步很細膩。」

這段對話啓發了林懷民,「我們常常說,什麼叫作看懂呢?我們的懂,當然不是舞評家、影評家的懂,而是大家都看得懂的東西。」林懷民說,曾經有外國人詢問,雲門在戶外演出的節目,是不是和在劇院裡演出的內容不太一樣,「但我們在戶外演的,就是在紐約、巴黎和莫斯科一樣的節目,而這件事情在臺灣尤其可能發生。一樣的東西 搬到任何地方去,都可以讓觀衆滿足和開心。」

林懷民表示,他一直相信臺灣觀衆的眼光,「大家是在那邊等着,以及沒有得到滿足。我們現在談的藝術、藝術,都是臺北人在談,這些作品往往出不了臺北,在同溫層裡面很好;但這些東西仍是要存在,前衛、反骨和革命的東西,都是需要有的,但是金字塔底下,應該要有很大的底盤,那裡有這麼大的觀衆羣,必須被滿足。」

吳念真表示,他也一直認爲,地方的文化中心可以和地方的團隊一起合作,「當地人創作當地的故事,當地人纔會喜歡,觀衆一旦習慣看演出了之後,就會想要再看別的節目,就可以繼續看。」

吳念真說,有次臺南人劇團的朋友告訴他,有觀衆朋友看完綠光劇團的戲,看完後看見臺南人的戲,也想買票來看,「這就是一個切入點,觀衆至少會知道,舞臺劇其實是可以看的。」

吳念真表示,不管是哪一個領域的表演,努力的目標都一樣,就是把金字塔底層養大,「地方的創作者和地方場館,如果能做結合 纔是最大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