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山伯與祝英臺」橫掃全臺票房55週年 秘辛大公開

「梁山伯與祝英臺」曾在臺灣創下破紀錄的票房。圖/摘自homemcr

邵氏黃梅調電影「梁山伯與祝英臺」,堪稱影史上最家喻戶曉的國語片之一,在55年前的今天於北市遠東、中國、國都3家戲院上映後,掀起驚人的賣座熱潮,超過兩個月才能下片,更刷新票房紀錄,締造各方意外的奇蹟。其實「梁山伯與祝英臺」並非長期醞釀籌備的野心之作,原本只是搶在對手的同題材影片完工前先上映,卻比那些細心雕琢、揹負期待的電影創下更好的成績,只能說影片就像人一樣,各有各的不同命運。

「梁山伯與祝英臺」風靡全臺至今滿55週年。圖/摘自HKMDB

早在「梁山伯與祝英臺」之前,李翰祥已在邵氏拍過「貂蟬」、「江山美人」等黃梅調名片,不僅在香港大熱賣,來到臺灣也造成轟動,穩坐年度國語片票房冠軍。稍早大陸影壇曾將「梁山伯與祝英臺」拍成越劇電影,號稱當地第一部彩色鉅製,雖然因爲政治原因無法來臺上映,在香港上片時頗爲叫好叫座,引起一些電影公司將梁祝故事改拍成國語片的念頭。那時的臺灣媒體認爲片商們不宜如此,梁祝片籌拍的話題也就冷了下來,不過樑祝故事實在是太經典的民間傳奇,國語片不拍,廈語片和發音相近的臺語片都曾數度拍攝,臺灣觀衆還挺捧場。

香港國語片中著名的「皇帝小生」趙雷,曾經動念自制自演「梁山伯與祝英臺」,由他和妻子石英主演,籌備了一陣子突然停擺,再過兩年,換成香港自由影業中的巨擘電懋公司在籌拍,還祭出天王巨星李麗華反串梁山伯、玉女影后尤敏演祝英臺、李麗華的丈夫嚴俊執導的超強陣容。電懋與邵氏那時在香港競爭激烈,邵逸夫一聽聞電懋有何籌備大片,就會下令手下趕快搶拍同樣題材的電影,電懋籌備中、預計由林黛主演的「武則天」,就這樣被邵氏捷足先登,還出動大導演李翰祥,由林黛的情敵兼死對頭李麗華主演,獲選代表中華民國參加坎城影展正式競賽,電懋只有摸摸鼻子,取消這部拍片計劃。

邵逸夫之後意外得知電懋拍了「梁山伯與祝英臺」定裝照,重施故計,命令李翰祥全力搶拍,打算由樂蒂與陳厚這對明星夫妻檔主演。之後雖然進度順利,男主角梁山伯卻從陳厚換成新星凌波反串,凌波之前是廈語片的花旦,藝名叫小娟,早先就曾在廈語片版的梁祝中演過祝英臺的貼身丫鬟,對這故事也很熟悉。然而她當時是邵氏內部非常新的新人,地位甚低,本不太可能被派如此重任,原來李翰祥曾聽過她爲另一部黃梅調影片「紅樓夢」扮演賈寶玉的任潔代唱,對她的唱腔印象深刻,認爲足以扛梁山伯的重擔,「紅樓夢」也是樂蒂主演,同樣是邵氏風聞電懋在籌拍中而且先拍成的電影。邵氏一拍起「梁山伯與祝英臺」,馬上發揮起大片廠的優勢,不僅內搭景氣派、富麗,李翰祥更召集了朱牧、胡金銓等分頭趕工攝製,齊心協力要搶在對手電懋之前完成。

「梁山伯與祝英臺」在臺灣數度推出,都有不錯反應。圖/摘自scmp

由於搶時效是第一優先,李翰祥以當年在香港賣座不俗的大陸越劇電影「梁山伯與祝英臺」劇本爲骨架,在相似的結構上自行發展細部情節,兩片曾被嫌看來大同小異,其實後來推出的香港版,無論角色塑造、細節趣味或是唱詞等呈現,都比越劇版更爲完整細膩,李翰祥即便搶快,也還是功力不減。對比嚴俊一貫慢工出細活,李翰祥主導的邵氏版梁祝,進度大幅領先,已經確定可以搶在電懋版之前推出,贏得第一仗。出人意表的是,梁祝雙胞戰在媒體上廣爲報導,影迷人盡皆知,邵氏版搶先在民國52年4月於香港上映,票房並未驚天動地,僅30萬港幣,和前一年林黛主演、刷新當時票房紀錄的「白蛇傳」80多萬港幣相比,有一大段差距,邵氏結算之下,才小賺兩萬港幣,談不上成績多突出。

「梁山伯與祝英臺」雖是搶先對手完成的影片,佈景、陳設上卻不馬虎。圖/摘自scmp

由於臺灣還未上片,邵氏將「梁山伯與祝英臺」、「白蛇傳」、「紅樓夢」等多部影片套裝,派員來臺兜售,最後由幾家原先發行日片的片商合組的明華公司買進,本來在臺發行邵氏影片的聯邦公司,在推出了「武則天」之後就要面臨邵氏電影旁落他人之手、甚至自己打自己的尷尬狀況。「武則天」編導演俱強,又有將代表中華民國進軍坎城的號召,在臺上映果真票房突出,明華本來想要以手上一堆邵氏片中最強的「白蛇傳」打頭陣、在「武則天」上映至後期來個攔腰斬斷,後來經過一番溝通,明華暫且不派「白蛇傳」上場,改以聲勢較不被看好的「梁山伯與祝英臺」上陣,在院線安排上,明華有鑑於幾家慣演國片的戲院大都還在演「武則天」或是其他港片,最後洽談到映西片爲主的中國和遠東兩家大戲院,搭配國都戲院,算是難得一見的組合。

上映「梁山伯與祝英臺」的中國戲院前擠滿排隊人潮。圖/報系資料照片

無巧不巧,邵氏梁祝要在臺上映不僅面對和自家大片「武則天」的尾聲對打,還碰上另一部臺語彩色片「三伯英臺」,看片名當然也是改編自梁祝的故事,邵氏梁祝原先宣傳5月1日勞動節上映,「三伯英臺」還可以早一週上片、有些喘息空間,哪知到了4月24日,遠東、中國與國都突然一起換上「梁山伯與祝英臺」,國語和臺語的梁祝片撞個正着。出乎各方意料的,臺灣觀衆對邵氏梁祝的熱情遠多過香港影迷,片子上映沒幾天,戲院門口就大排長龍,看後觀衆有口皆碑,吸引更多人來捧場,「三伯英臺」賣座被影響,上映一週就下片,邵氏梁祝更加一枝獨秀,到最後臺北賣破票房紀錄,各方視爲影壇奇蹟,報章雜誌都在討論梁祝現象,更不乏受到敬重的學界人士推崇梁祝,梁祝成爲全臺最熱門的話題。

翻攝自民國52年中央日報

遠東戲院上映「梁山伯與祝英臺」的情形。圖/報系資料照片

據傳「梁山伯與祝英臺」香港票房未建功之後,邵氏一度以爲黃梅調的熱潮已退,要改變拍片方針,豈料在香港國語片的最大市場之一臺灣,「梁山伯與祝英臺」開出創紀錄的超級大紅盤,邵逸夫立刻決定,就算爲了臺灣市場,黃梅調還是要繼續拍下去,但他認定梁祝轟動全臺的最大功臣是原先不被看好的凌波,令片中戲分更重且男女裝都有的當家花旦樂蒂大爲不滿,李翰祥也不開心,種下兩人日後都離開邵氏的遠因。邵氏梁祝在北市首輪戲院演了兩個多月下檔,接着又換其他戲院再度推出,風光了大半年,那時每年的金馬獎都是配合慶祝蔣總統華誕的節目,得獎名單早在頒獎前已公開,既然一整年最紅的電影就是邵氏梁祝,毫無疑問就獲選爲金馬獎最佳影片,樂蒂也當上影后,凌波則因女兒身演男人,得到特別獎。以臺灣觀衆的需求,如果梁祝能一起來出席頒獎典禮自是最好,可是樂蒂不想來臺受到冷落,就算有影后榮銜也不到臺灣,因此凌波就成爲唯一的焦點。

樂蒂與凌波共創「梁山伯與祝英臺」佳績,日後卻無法再攜手合作。圖/摘自HKMDB

凌波來臺領取憑「梁山伯與祝英臺」所獲的演技特別獎。圖/報系資料照片

當凌波走出飛機,驚見已有大批人潮守候,還需軍警幫忙維持秩序,才能搭車進入市區。一到市區更不得了,所到之處人山人海,盛況不輸美國總統訪臺,萬千民衆包圍她的車子、爭睹「樑兄哥」本尊丰采,隨行的香港媒體不敢相信,形容臺北有如「狂人城」—爲追看凌波陷入瘋狂。「梁山伯與祝英臺」令凌波在邵氏有如平地一聲雷,光速打入最紅巨星寶座,嚴重威脅林黛的地位,邵氏的紅花旦都對她敬而遠之,只有最資深且老於世故的李麗華和她交好,彼此互相壯大,邵氏影城內的生態爲之轉變。

凌波訪臺一下飛機就被人潮重重包圍。圖/報系資料照片

爭睹凌波的人潮洶涌,使臺北成了「狂人城」。圖/報系資料照片

不管邵氏之後的製片主力如何從黃梅調變成武俠片再變成港式喜劇,「梁山伯與祝英臺」始終是鎮公司之寶,在臺灣幾度重映都還有不錯的票房,每次都能吸引新生代的觀衆慕名而來,地位有如「亂世佳人」、「魂斷藍橋」之於米高梅,或是「羅馬假期」之於派拉蒙。可惜現今最廣爲流傳、由天映影業修復完成的版本,在片頭的部分比原版短少了些,並非首度上映時的完整版。因爲李翰祥在民國71年進了大陸拍攝「火燒圓明園」,在臺灣變成問題人物,依法所有作品皆不可上映,「梁山伯與祝英臺」那麼出名也曾數度在臺上演,若因李翰祥投共就此禁演,也顯得太不合常情。距今30年前,邵氏已結束在臺分公司,所有出品的影片都外賣給其他片商安排在臺上映,有人還是深信梁祝魅力無比,再一次排上檔期,被要求將李翰祥等問題影人除名纔可過關,片頭字幕纔會有所刪剪,不料多年後天映取得邵氏老片版權,開始數位修復,「梁山伯與祝英臺」選的偏偏是片頭修剪版拷貝,纔會讓老影迷仍有遺憾。

翻攝自民國52年中央日報

翻攝自民國52年中央日報

翻攝自民國77年自立晚報

六年級影視圈萬年小記者,生活中不能不看電影,不能缺少影集,口味不完全主流又完全不上流,努力在工作中擠出更多時間欣賞好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