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米六的層高,是一切醜陋家居的根源

JALO HOME ∣ ISSUE 290‍‍‍

經常去給人看房,提供設計建議。看的多了,各種戶型都見到,很多時候能看得心生唏噓,覺得這年月,人活得也挺不容易的。

比如說,90平米(建築面積)的房子做成了四室兩衛一廳,還做到了南北通透!四個房間裡,只有最大的那個,在擺下一張大牀之後,人還有活動的空間,其他的房間,只能作爲擺了一張牀的房間,有幾個櫃子的房間,擺了一張書桌的房間,很小的客廳,只能放下馬桶和洗手盆的衛生間......開發商考慮到了各種需求:要有專門的儲藏間;將來有孩子了,老人來帶孩子;將來孩子長大了......唯獨犧牲的是居住體驗。

這種房子,應該設計成什麼風格?

如果你看多了美劇、英劇,想把自己的小房子打造成《絕望的主婦》或者《唐頓莊園》裡那種美式或者歐式古典風,又或者你喜愛中國文化,幻想着自己的房子也能像中國古人住的那樣,那我今天要告訴你,放棄幻想吧,中式、古典歐式,甚至美式裝修風格,都不是給這種層高低、面積小的火柴盒房子準備的。

想把這事說清,要回顧一下歷史。

現代建築和設計風格,出現於大概一百年前的歐洲。相較於此前歐洲那些哥特式、巴洛克式建築設計風格,現代建築設計表現爲去雕飾、重功能,強調簡潔,less is more,能用直線就不用曲線。

爲什麼要這樣?因爲當時大量農民進城,原來的城市裝不下這麼多工人和廠房,火柴盒式的高層建築應運而生。這種火柴盒房子,面積小了,層高低了,強調使用體驗,去掉了無用的排場和裝飾,很多是使用混凝土澆築,跟之前高門大戶的房子,很不一樣。

最著名的建築和設計大師就那麼幾位,格羅皮烏斯、密斯凡德羅、柯布西耶、美國的賴特以及芬蘭的阿爾託。這些新式的房子,基本就是這幾個人最先定調造出來的,在那個建築和傢俱設計不分家的年代,他們還設計了不少傢俱,貫徹自己的思想。

這種思想在室內設計和傢俱上的體現,可以寬泛地表述爲現代風格,有北歐的MCM風格(20世紀中葉在美國大行其道),有源自德國的包豪斯風格,還有意大利的現代設計,法國幾個設計大師結合東南亞非洲印度思路設計的傢俱風格。

1920~30年代的德國包豪斯建築,現在我們的生活中這種建築比比皆是(只是未必能建得這麼好看),但差不多一百年前就能造出這樣的建築,還是石破天驚的

100年前的德國包豪斯建築

薩伏伊別墅(The Villa Savoye),柯布西耶最著名的作品,建在巴黎郊外。這個別墅所用的直線、斜線、曲線,外牆的白色,室內地面的暖色,整面牆的落地窗,都對後來的現代主義建築有重要影響

賴特的流水別墅,據說當年喬布斯經常來這裡體會賴特的設計思想

阿爾託在芬蘭的自宅。大師裡邊,阿爾託對自然元素的運用最爲得心應手。雖然也是現代主義大師,但他的作品不那麼極簡鋒利,而是曲線多、人情味兒多

現代傢俱的經典之作,7號椅

現代建築和設計不只是思想的更新,也伴隨着新材料的使用。這把法國設計大師Jean Prouve設計的椅子,用鐵+膠合板,構造了一個優雅的造型,最終走進了很多大學、中學、小學,走進了我們的記憶

Jean Prouve風格的學生用桌椅

而現在我們接觸到的現代設計,一大部分是來自意大利和法國的現代設計,也是秉承那種簡約去裝飾的思路,一部分還是來自北歐(只是創造力大不如前),另一部分就是學習自北歐並加以改良的日式,再就是在美國因地制宜發展出來的美式風格。

換句話說,適應現代房屋結構的室內設計風格,甭管東方西方(本質上都是西方的),都是以上幾種現代風格。

再換句話說,現在國內很多人喜好的歐式古典設計風格,是適應一百多年前的房屋結構的;而所謂中式傢俱適應的,就更久遠了,至少是民國之前,清朝以至宋明的房子。

當代最炙手可熱的設計師之一,法國的斯塔克(Philippe Starck)設計的幽靈椅

當代最紅的設計師之一,法國Bouroullec兄弟設計的沙發

因爲老友記而走紅的美式功能沙發,雖然醜但坐着舒服,而且製造工藝不算精湛,也不貴

語境問題

現在有個熱門詞叫語境,套用到這裡你就明白了,如果把適配幾百年前房子的設計風格跟傢俱,硬搬到現在的火柴盒房子裡,會是什麼效果,顯然是語境不符嘛。

舉幾個方面的例子說:▼

1. 空間結構

我們現在的二室一廳、三室一廳首先在空間上就沒法滿足古典中式、歐式古典風格的打造。

中國文化裡的美,主要體現在“意境”二字上,而要達到意境美,首先要有留白,體現在空間上,就是要房間寬闊。而中式傢俱,也只有在寬闊的空間裡才能展示出氣質來。這一點,我們從古代書畫和一些遺留下來的古代房屋上都可見一斑。

(傳 )宋代 劉松年 十八學士圖。國內有人專門去中國古畫裡找古代傢俱仿製,因此除了明清傢俱,還有宋代傢俱,甚至唐代傢俱。但他們忘了考慮這些傢俱的適用時代、背景,只是做了簡單照搬。比如圖上的這些牀和桌椅,是擺在一個開闊空間裡的,甚至還有樹木和扶欄做襯托

意境首先建立在大面積和高層高上

跟西方房屋比,中國古代房屋更主要的特點在於寬闊

中式傢俱的展示需要空間,需要留白,需要內外空間的呼應。如果你沒有這麼大的一個客廳或書房和室外空間,把中式傢俱整套買回去也可能達不到效果

而這個寬闊,別說小戶型或者100多平米的房子了,連現在國內普通的200~300平米的別墅也做不到。

與中式房屋的寬闊比,西方古典建築的靈魂在高度,這一方面有氣候的原因,比如冬天房頂會積很厚的雪,房頂尖且高不容易被壓塌;另一方面,也有宗教的原因,房屋建得高,與神的距離更近。西方室內裝飾中的護牆板、水晶燈、花紋繁複的穹頂、頂天立地的對開門都必須在一定高度的空間裡展現。

同樣,國內房屋層高動輒才2米6,西方古典設計和傢俱,想擺進裝下都不容易,再想展示出需要高度襯托的美,就幾乎不可能了。

優雅繁複的傢俱和雕花,需要高度去展現

這種歐式古風是構建在西方傳統和文化積澱之上的,我們不在那個文化傳統裡,是很難複製出這個味道的

2. 設計尺度和目的

傳統中式的也好,歐式的也罷,很多設計不是從人的需求出發的,講的不是人的尺度、個體的體驗,而是氣派與場面。這也是當年那些大師反對古典設計的重要出發點,所以現代建築跟設計,更強調功能性,講究人的尺度,也是一種進步。

比如說明式椅子。明式傢俱是士大夫擺在家裡的廳堂,來了客人三杯茶送客的,是爲了擺氣勢和氣派的,目的是讓你只坐5~10分鐘走人,這樣的椅子怎麼會舒服呢?

現在大家熟知的明式傢俱是明代文人傢俱,肩負着以傢俱表達情緒、展現氣派等各種功能,唯獨犧牲的是使用體驗

再比如說,天安門廣場,世界上也罕有的寬闊大氣,但那不是人的尺度,是國家的尺度,強調的是國家的形象和權勢。如果我們把這些風格搬回家,居住體驗如何,可想而知。最近,我在長安街騎了幾次車,雖然車少路寬,但並不感覺很舒暢,路太寬人太渺小,長安街不是行人和自行車的尺度。

再說一下美式,這也是裝修中的一個熱門。

美式介於傳統歐式與現代風格之間,它的問題主要在於體積大和粗糙,這也是美國東西的通病。

在世界各處你都可以遇到美國人,總感覺他們身上透着一股“傻呵呵”、不知道發愁的氣質,美國的傢俱也是給人這種感覺,粗壯、笨拙,不那麼精緻,但比較大氣,坐臥起來也會舒服。

國內的人,如果房子不大非要買美式傢俱,第一個要小心的就是尺寸是否合適。

當年一度經常看美式裝修圖,看多了還是覺得這種風格不如北歐和法國意大利風格精緻。就像紐約給人感覺氣派,但倫敦纔是真正散發着貴族氣質

典型的美式風格廚房,需要足夠大的空間

典型的美式風格的沙發,粗放的感覺

你到底要什麼?

回到用戶自身的需求。現在的室內設計市場上爲什麼充斥着那麼多濫竽充數的中式、歐式和美式呢?原因有很多,比如造型多的設計收費高,再比如,設計師的自身修養不夠,喜歡按套路行事,反正中式、歐式、美式都有既定方案,客戶喜歡哪個選哪個。

還有一點更重要,傳統中式、歐式或者美式,確實比較闊氣和氣派,當有些人有了別墅或者比較大房子時,彰顯氣派變成了首要需求,光想着親戚朋友來了怎麼顯擺,而忘記了自身的居住體驗纔是頭等要事。

關於這點,我還是想把安·蘭德寫現代建築肇始年代的小說《源泉》裡的那段話拎出來,寫的就是爲什麼要反對一些華而不實的歐式古典,傳統中式設計:

“霍華德,爲什麼我那麼喜歡你爲我修建的這幢房子?”

“就像一個人一樣,一幢房子也有整體感。”洛克說,“二者都很罕見。”

“那麼整體感從何而來呢?”

“唔,你看着它。它的每一部分都是因爲房子本身的需要而存在的,而絕不是因爲任何別的原因。.......但是,你也見過那樣的建築,它們採用了廊柱,可是無物可以支撐;採用上楣,可是毫無用處。它們有壁柱、有線腳、也有虛假的拱廊和窗戶。.......你明白它們之間的不同了嗎?你的房子是根據它自身的需要而修建的,而別的房子的修建是出於譁衆取寵的需要。你的房子的必要性在於房子本身,而別人的房子的必要性在於觀衆。”

家裡的裝修和裝飾,是個說複雜也複雜,說不復雜也不復雜的事情。因爲它夾雜着基本的功能需求和審美需求,很多時候,這兩個需求會是矛盾的。更麻煩的是,因爲很多人數年十數年對家的憧憬,還會讓裝扮家這事,摻雜着很多不切實際的幻想。

我們這篇稿子簡單梳理了這一百多年來,人類建築和室內設計簡單的發展脈絡,就是想從源頭釐清一些問題。裝扮裝修或者說設計自己的家,首先要因地制宜,是什麼樣的面積、結構、層高,就選擇與之配套的硬裝和軟裝。不要有過多不切實際的幻想。

但另一個方面,我們更反對的是,一切以功能出發,不考慮材料的區別,不考慮不同材質帶來的完全不同的使用感受,不在意工藝標準。

風格往往是隨着歷史和社會的發展而變化的。但追求高品質,追求好的使用體驗,永遠不會變。

每週一、週四更新~

版權聲明

本文爲伽羅生活版權所有,歡迎轉發,如需轉載請聯繫後臺,獲得允許後方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