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化策略到底指的是什麼?
導語:近日,監管部門出臺量化交易監管舉措,直擊市場痛點,體現了以投資者爲本的監管理念,對於保護投資者特別是中小投資者合法權益,維護市場公平有積極意義。爲了讓投資者更好的理解公募量化,揭開量化投資的神秘面紗,我們此次邀請了中信保誠基金量化投資部副總監、基金經理韓依凌,從公募量化從業者的角度談談量化策略到底指的是什麼。以下內容妙趣橫生,通俗易懂,不容錯過哦~
最近,特別引人注目的新聞莫過於交易所對於一頭部私募量化基金的譴責了。隨之而來的是數不清的公衆號文章,向大家解釋這則新聞背後的這些量化策略到底都是什麼。一些文章都寫得非常專業,將這些私募量化基金的業務清清楚楚地解釋了遍。比如最近大家聽到得比較多的一個詞可能是“量化DMA策略”,可以將收益和風險放大4倍。講真,作爲在公募量化部工作了10年的在下而言,對私募量化的瞭解其實也是比較少的。我真的也是第一次知道,原來私募量化產品可以這樣霸道!以前的我,每天守在自己的電腦前,一行行代碼編寫着自己覺得很炫酷的定價因子的程序,爲了一年能超越指數基準20個百分點,沒日沒夜地薅着自己的頭髮。於此同時又在感嘆着爲什麼私募量化產品能這麼厲害,都是幾十、甚至上百個百分點的年化超額收益。直呼自己的頭髮掉得一文不值。直到今天,我覺得我們公募基金的量化策略好像又行了。
那麼今天,趁着大家都關注着私募量化策略時,我們順便也好好地爲大家解釋一下,什麼是公募量化策略。請注意,從本篇小作文開始到現在,我們對策略的用詞分爲:“公募量化”和“私募量化”。也就是說,實際上我們公募基金的量化策略與大部分的私募量化策略是不同的。
量化與主動的區別
首先講講什麼是量化策略。一開始的量化策略,是通過數量的方式來爲資產定價,從而進行投資的一種投資方式。從這一點上看,本身量化策略與我們平時看到的主動權益類策略在目的上面是沒區別的,都是要給資產定價。只不過主動投資的基金經理是根據自己對於一個公司、一個行業的理解和預判來給這個公司定價;量化呢,則是用歷史數據。
打個比方,如果我是一個主動基金經理,我發現隨着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各行各業都會對計算機芯片產生需求。又發現有一個上市公司專門製造這一類芯片,且掌握了許多別人沒有的核心技術。這家上市公司近期還購買了新的產線,似乎馬上要加大生產力度。另外它本身估值還處於行業的平均水平。這下拼圖湊齊了:一、這個行業有巨大的需求潛力;二、處於這個行業的這家公司具有非常強的技術壁壘;三、我還預判到它馬上要擴大產能,這個動作證明了它的的確確可能會向着我預期的好的方向發展;四、還沒人關注到這家公司的潛力,所以它還不貴。如果這家公司是5塊一股股票,我根據我推測的它的業績的增速,判斷它至少能漲到8塊,因此還有60%的上漲空間。所以我決定買入這個公司。
以上是一個主動權益類基金經理定價的思維模式。當然如果是一個真的基金經理,他的思想肯定比我上面舉的這個例子還要複雜得多。那麼量化基金經理會怎麼思考呢?量化基金經理首先要收集全市場的數據。還是以上面的芯片爲例。首先,量化基金經理在收集全部行業的景氣度數據時,發現現在國家對芯片的需求遠遠大於能源、食品等其他各行各業。所以第一個結論是芯片行業的所有股票比其他行業定價高。其次是收集所有上市公司專利數據時,發現主動基金經理盯上的那隻股票的這個上市公司的專利相比其他同行業的公司要多得多。因此得到第二個結論是這個上市公司比其他公司更具壁壘,因此應該有更高的定價。再次是當收集到行業訂單數據時,發現這家上市公司的訂單增速很快。最後發現它的估值水平也處於一個行業中位數的水平。這下量化基金經理也得到了跟主動基金經理同樣的拼圖。量化基金經理開始統計,在歷史上,如果有一個上市公司它觸發了和現在這家上市公司一樣的這些拼圖,它後面會不會漲呢?結果發現,根據歷史數據,它都能走出一波大概60%的上漲行情。因此量化基金經理也決定買入這個股票。
所以說,量化與主動相同點在於他們都是通過自己的方式在爲資產做定價。區別在於:
1.能力上,主動基金經理善於結合自身判斷主動發現定價,因此要求他們具有非常強的行業理解和預測能力。量化基金經理需要根據數據的變化來橫向比較定價,因此需要他們具有更強的數據分析能力和總結能力。
2.範圍上,主動基金經理有自己擅長的能力圈。比如有些基金經理擅長消費、有些擅長科技、有些擅長週期等。量化基金經理打擊面更廣,各行業都可以用數據來分析。相應的,量化基金經理一般不會跟你聊個股,他們更喜歡聊概率。
量化策略中的定價策略和“賭場”策略
從上面的比較中可以看出,無論什麼樣的方法做投資,本質的東西就是定價。那麼,大家認爲股票市場存在的意義到底是什麼?是讓大家在市場上買股票猜它能給你賺錢呢,還是有其他意義?
顯然股市的存在,不是讓投資者賭博用的。股市的存在,根本的目的是讓上市公司能用合適的價格把自己賣掉一部分,從而獲取資金,它是給上市公司融資用的。股票的交易,實際上是自由的供需關係下撮合定價的過程,確定了大家都公認的合適價格,上市公司就能通過這個價格來爲自己融資。所以說,股市的本質還是“定價”。
所以市場真正需要的,是“合理定價策略”,跟量不量化沒啥關係。量化策略中,只要能爲資產找到它的合理定價水平的,也都是好策略。而所謂的“定價合理”,指的是一個資產“物有所值”。價格向着資產價值不斷收斂的定價才合理。但如果有一種策略,越做越會使資產價格和價值偏離越大的,就不是好策略了。偏偏量化策略中,也存在這種“壞寶寶”。
股票市場的真正危險,是在於不管你有多聰明,只要市場跟你反着幹,你就要虧錢。牛頓同時作爲著名物理學家和瘋狂股民,曾經在南海公司的股票上虧了十幾年的薪水,並感慨說即使他能計算天體運行軌跡,也不能預測人性的瘋狂。這足以反映,人性的瘋狂既可以讓你大賺一筆,也可以讓你瞬間一無所有。在量化策略中有一個分類叫做“動量策略”,關於動量的更學術的介紹我們以後會再詳細討論。先大概講講什麼叫做動量。
所謂“動量”,通俗的解釋就是順勢而爲。當大家都買一個股票時,股價就會上漲,大家就都會賺錢。只要順勢繼續買這個股票,那麼股票就還會繼續上漲,大家就能繼續賺錢。這個循環就是動量策略的邏輯。它和定價策略是相反的!正常定價策略的操作,是當股價過高時賣出,股價太低時買入。然而通常來說,動量策略更容易賺錢,因爲踩着趨勢向上的股票,通常漲得又快又猛,並且一起買買買的市場共識一旦形成,就會持續很長一段時間。當然這種操作也有BUG。就是價格一旦過高,很容易在達到一個崩潰的臨界點後急速下跌。比如2015年6月的下跌,比如2022年後新能源產業大調整,又比如最近小微盤股暴跌,等等。
更堪稱豪賭的是,當動量類策略再加上槓杆後,情況會變得更加奇妙。成倍的收益有時候會讓很多投資者失去判斷價值的能力,進而加入“動量”的行列,使動量類產品的規模越來越大。但是當BUG發生的時候,槓桿所帶來的爆倉風險更是很多人難以承受的。所以,這種大漲大跌的策略,我會稱之爲“賭博策略”。這一類策略類似“擊鼓傳花”,雖然賺錢一時爽,風險卻是要命的。如果最後在風險來臨前砸在了你的手裡,拿沒人會繼續接你的盤當冤大頭,那就砸在你手裡了。外加這種策略的盛行,也會使資產價格變得混亂,也不利於上市公司的再融資。這樣股市的存在就真的變成價格賭博了。
動量策略的演化過程
說了半天抽象的概念,到底誰做的什麼策略是“動量類”策略呢?
假設面前有一塊巨大的石頭和一塊較小的石頭,哪塊石頭更容易推着往前走呢?顯然是小石頭需要的推力小。股票也是一樣,推動股票價格的動力是資金。錢到位了,什麼資產都能給你推起來。但想推得更有效率,就還是得推小市值的股票。因此“動量”策略通常瞄準着中證1000、中證2000、甚至更小的小微盤這樣的標的。隨着動量策略越做越多,槓桿越加越高,小微盤裡積聚了大量資金。小微盤這塊小石頭被巨大的力氣推着推着,發現自己前進的速度越來越快。
其次,大家都想推在別人之前,因爲你盈利的大小取決於石頭飛行的距離。你推的越早,盈利越大。所以大家去推石頭的速度越來越快。因此,高頻交易策略孕育而生。頻率越高的策略,出手速度越快。投資投到這個份上,已經從本來的比眼光,變成了現在的“天下武功唯快不破”。在激烈的競爭之下,大家出手速度越來越快。
回到開頭的問題,爲什麼說突然感覺公募量化策略以前薅完了自己的頭髮都得不到重視,現在卻感覺又行了呢?
因爲公募基金的交易通常受到了證監會的嚴格監管,在風控上儘量做到了相對極致。因此公募量化策略通常不能過度高頻率的買賣。一般的公募量化策略調倉的頻率大概是一個月一次。當別人在拼速度賺錢時,公募量化採取了更爲審慎的策略。又因爲公募基金有需要嚴格管理的可投股票池,對股票市值有一定要求。所以別人在踢小石頭,公募量化扛着大山在旁邊看。那個時候,在別人瘋狂賺錢時,公募量化不被理解的痛,無法形容。
後記
最近,踢小石頭的朋友們踢到了鋼板,把自己和投資人都踢骨折了。警察來檢查身份證時,發現肇事者複姓“量化”。恰好公募基金裡也有個姓“量化”的。這下可好。雖然公募量化策略不怎麼玩這些策略,也跟此事無關,甚至還一直扛着大山站在一邊一身不吭,但誰讓大家是“異父異母的親兄弟”呢。
作者簡介:
Han Yiling(韓依凌)
·金融學博士;信息技術學碩士、計算機學碩士;電氣工程及自動化學士。10年證券從業經驗,5年以上基金管理經驗。
·曾任職於澳大利亞國立信息通信技術研究院、中信保誠基金、華寶興業基金。2016年6月重新加入中信保誠基金,歷任投資經理、基金經理。現任量化投資部副總監、基金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