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新視界:王義桅》中歐關係脫胎換骨

經歷了40餘年的快速發展中歐關係生動體現中國改革開放與歐洲一體化的巨大成就,正在經歷從全球化自然分工到發展戰略自主對接的巨大轉變。

所謂全球化的自然分工,就是作爲世界最大的發達國家集團與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在全球化體系中形成的互利共贏的夥伴關係:當歐洲資金、技術遇到中國市場,當中國製造遇到歐洲消費,既創造中歐互爲最重要貿易伙伴的奇蹟,也產生諸如反傾銷、反補貼等糾紛。這種自然分工模式面臨升級換代的挑戰,中歐各自經濟增長方式與產業結構也在轉型升級,中歐關係必須上升到發展戰略的自主對接新階段

所謂發展戰略的自主對接,就是中歐尋求後危機時代將各自的發展戰略在以下方面實現自主對接:

一是發展階段對接:中歐處於不同發展階段,互補合作正在奏響工業化-後工業化(再工業化)鉚合的動人樂章。當前許多發展中國家還處於工業化初期,需要相關裝備和生產線。中國已進入工業化中期,擁有性價比較高的優勢富餘產能。發達國家已處於後工業化階段,擁有先進技術和高端裝備。三方攜手開展合作,不僅可以適應發展中國家基礎設施建設需求,而且有助於中國裝備提質升級,也有利於發達國家擴大出口,共同推動世界經濟走向復甦。

二是發展思路對接:中歐深化務實合作,特別是開展國際產能合作,可從四個領域取得突破,基礎設施、第三方合作、金融合作、投資自由化水準,這是中歐戰略對接的路徑和重點。值得一提的是,中歐雙方可以裝備製造爲重點,在第三方合作上取得突破,成爲中歐合作新亮點,引領國際合作新潮流。中歐探索出以合資、公私合營(PPP)、特許經營等方式開拓第三方市場模式,完全可以成爲南北合作的典範。

三是發展目標對接:中歐關係早已超越雙邊,成爲世界綠色、低碳和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利益攸關方。這就需要雙方在節能環保、投資協定(BIT)談判等方面加強戰略對接,共同塑造全球化新標準,建立中歐氣候變化、新型城鎮化和可持續發展夥伴關係

正是在這一背景下,中歐探討一帶一路倡議對接「容克計劃」之道,推動中歐全面戰略合作伙伴關係實現從全球化自然分工到發展戰略自主對接的跨越,共建「和平、增長、改革、文明」四大夥伴關係,顯得格外重要。

李克強總理啓程訪歐,參加中德總理年度會晤和第19次中歐領導人會晤,並訪問比利時。在川普上臺,推行美國優先政策,英國脫歐及世界不確定性增加的情況下,中歐關係繼自然分工、戰略對接後的第三重意義日益凸顯。李克強的訪歐發生在美歐北約峰會七國集團峰會上圍繞貿易、氣候變化等問題齟齬不斷的情形下,尤其爲世界所關注。從多極化到全球化,從全球治理到多邊主義,中歐關係有了新的共同使命。中歐全球層面的共同價值觀在增加,這體現在:全球化的共同推動者、全球治理的宣導者、多邊主義的實踐者

李克強5月24日會見德國副總理兼外長加布里爾時說:「希望我們共同發出維護貿易投資自由化便利化,維護多邊主義、維護地區和平穩定、促進發展繁榮的強烈信號。」德國總理梅克爾近日公開表示,保護主義孤立主義短期或有些許甜頭,但中長期將削弱本國創新能力和發展潛力,「逆全球化」將把德國在內的所有國家引入發展的死衚衕。

而歐盟則發佈《駕馭全球化反思報告》白皮書,強調全球化積極作用,全球化趨勢不可逆轉,明確反對保護主義:「45%的歐洲人認爲全球化是個威脅而不是機會。我們認爲,如果處理得當,全球化是個機會。我們國民收入的約三分之一來自於與世界其他地方的貿易,歐盟每七個就業崗位就有一個來自貿易,每出口十億歐元就創造1.4萬個就業崗位。」

全球化做大做強了中歐利益紐帶。2004年以來,歐盟連續位居中國第一大貿易伙伴,中國也多年保持歐盟第二大貿易伙伴地位。據德方統計,2016年,中國已超越美國成爲德國在全球範圍內最大貿易伙伴,德國也是中國在歐洲第一大貿易伙伴。

川普首訪歐洲,告訴七國集團的夥伴稱,他需要更多時間思考是否堅持他的競選誓言,使美國退出《巴黎協定》。川普和歐盟領導人容克、圖斯克會晤時,反覆強調德國「非常壞」,因其向美國出口了大量汽車。德國總理梅克爾日前在一場競選活動中稱,歐洲不能再繼續依賴其他國家了。歐洲理事會主席圖斯克對此評論說:「這是七國集團峰會最具挑戰的一次。」「最重要的是,我們必須捍衛基於規則的國際秩序。」尋求與中國在氣候變化和全球治理,包括海洋、極地問題上的合作,於是成爲歐盟外交重點。

川普與其他G7成員國在貿易和氣候變化問題上產生矛盾,讓歐洲更重視與中國踐行多邊主義的合作。歐委會主席容克在G7峰會召開前發表演講稱,「歐洲人相信開放的社會,我們一直在尋求多邊解決方案。我們要建立橋樑,而不是屏障。中國的一帶一路倡議宣導多邊主義,因此爲歐洲所看重。」

一帶一路倡議提出後,中歐關係在「五通」各領域均取得了不少進展:政策溝通方面,面對貿易保護主義和逆全球化潮流,中歐共同宣導開放貿易、多邊主義,是宣導全球化的支柱,和平、增長、改革、文明的四大夥伴關係穩步推進,中國與中東歐合作(16+1)成爲中歐關係新亮點。

設施聯通方面,中歐互聯互通平臺經歷多輪談判,推動歐亞大陸的互聯互通、陸海聯通;貿易暢通方面,中歐經貿合作不斷深化,正走出全球金融危機和歐債危機負面影響;資金融通方面,中歐投資基金開始運作,中歐投資協定談判不斷推進,迎來克服障礙的關鍵領域的艱難談判;民心相通方面,中德人文交流機制日前啓動,中歐、中法、中英人文交流機制穩步推進,中歐文化、教育、旅遊、青年、體育、衛生交流如火如荼推進。

值得一提的是,中歐班列爲推進一帶一路建設提供了有力的運力保障。截至今年4月16日,中國24座城市已開通中歐班列線路46條,到達歐洲11個國家的24座城市。中歐班列開啓歐亞內陸貿易的新時代,成本是空運的五分之一,時間比海運縮短了一半以上,在汽車零配件保質期短的食品等方面尤其具有優勢,豐富了中歐人民的生活。隨着近三千列中歐班列的開啓及統一標識,中歐班列規模系統效應逐漸顯現,返程空車班列問題逐步得以解決。中歐班列還促進了中歐地方合作,物流、資訊流增強了中歐貿易的內生動力。

(作者爲同濟大學德國研究中心研究員、中國人民大學歐盟研究中心主任)

旺報與中新社共同策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