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協商元年? 國安局只爲反馬
(圖/本報系資料照)
兩年前民進黨說「中華民國臺灣」72歲,寓意1949「中華民國臺灣元年」之前的中華民國與臺灣無關,漠視1947年民主運動前輩吳三連、楊金虎、餘登發都曾當選中華民國國民大會的臺灣代表。國史館把1991年稱爲「民主元年」,爲了頌揚「李登輝路線」,弔詭的是,當時的李登輝總統不是民主選出的元首。民進黨的元年何其多,現今又稱今年爲「一國兩制民主協商元年」。
國安局向媒體放話:「北京日前甫將今年訂爲一國兩制民主協商元年」,臺灣方面單方且外行的說法,北京從涉臺單位到智庫沒正式宣佈、定調。若說這是國安系統對北京謀略的觀察,那也是慢三拍的發現。「與臺灣各界民主協商一國兩制臺灣方案」,是習近平掌權後的語言,但概念在鄧小平時期出現過;習近平期待陸方掌握兩岸關係的主動權,一直都是,不是去年開始,2014年陸方智庫便有評論。中共20大後的語言多強調「主動」,在於美國打臺灣牌,本小利多,陸方被動反應,戰略上得找制高點。
同時王毅、宋濤就定位以來,加強對臺交流力道,這也是事實。但把戰略企圖與推動交流的作爲兩者合起來看,就號稱是協商元年,就好像醫師面對一系列徵候:睡覺時腳亂踢、平時小腿無力感、皮覺搔癢、腎不好等,稱這是不寧腿症候羣,給了個名字就對患者有交待,重點是徵象的關連與機制。
國安局的「協商元年」,只是創造個名詞向臺灣民衆訴說,這是網路小編的作法、懶人包的語言,沒有國安單位應有的縱深與專業,特別是拿來評論前總統馬英九的訪陸行程,以前喊臺奸、唱和、親中,現在多個名詞,讓輿論有點新鮮感好作文。
國安局用語言諷馬,屬臺灣內部政治的口水,但放在國際局勢上,除了幼稚更有風險。對陸方而言,協商必須是細緻的統戰工程,無人可以權威預測協商的進程與結果,對臺灣事務執行者宋濤而言,協商是填充題,國安局把「協商」當成是大陸吹出衝鋒號,這判斷不對。
面對2024大選,馬英九訪陸是否「攪局」,藍綠陣營各有判斷;但國家最高情治單位插手評論,「協商元年」的談法像是放羊的小孩喊狼來了,哪天真的狼來了,就沒用了。國安局不負責施放警報,若認爲狼可能會來,必須觀察序列情報、預擬場景與劇本,重點在於我方的處置,不是笑一笑馬英九的大陸行,然後呢?就沒了。若說真有「協商元年」,對方的協商路徑圖爲何?民進黨的策略爲何?總該有內行的說法。
這也是民進黨一貫的問題,協商元年若真,2003年是濫觴,陳水扁時代是兩岸經貿躍增元年,是臺資赴陸暴衝元年,是大幅開放大陸商品來臺元年。臺灣的劇本呢?民進黨至今缺乏。把陸方作爲冠上個惡名,拿來向臺灣民衆說嘴,罵大陸兩聲壞蛋,這不能當作治國處方。無能對付兩岸關係的發展,民進黨把應付陸方的手法拿來對付馬英九,用個名詞就要把訪陸涉及的複雜意義簡單化、標籤化。
好像當下很多官方單位跟着中國大陸喊說今年是大交流年,也是喊出名字就以爲解讀了徵候。大陸開始積極邀請臺灣各界參訪,活動研討會增多,基層里長到智庫都有,但這是陸方要的大交流;臺灣要的,應該是陸生、團客及自由行,大陸沒表態,臺灣官方沒策略,竟然還跟着喊大交流,讓大陸主動規畫、詮釋兩岸關係。臺灣需要的大交流,政府沒解方,臺灣主體性何在,民進黨兩手一攤。(作者爲倫敦大學伯貝克法律學校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