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微流行/煤礦沉陷區種出水稻

在安徽淮南採煤沉陷區水域種植出的「浮牀水稻」。圖/取自安徽日報

煤礦採集往往有諸多環境污染甚至是生態災害,而大陸安徽則於近期首度完成採煤沉陷水域的「浮牀水稻」收割,成功「變廢爲寶」,未來還將會同步進行水面種植與水下養殖等,逐步邁向生態環境修復。

綜合安徽日報和中國煤炭報消息,在安徽淮南採煤礦區深陷區進行的全大陸首次試驗之「採煤沉陷區水面種植浮牀水稻」第一批早稻已完成頭茬(首次採摘之農作物)收割。八月廿二日,由中國工程院院士等組成專家組認證其試驗獲得成功。

淮南礦區因煤炭長期開採形成的沉陷區具下沉深度大、積水佔比高等特點。今年淮河能源控股集團與安徽理工大學合作,在鳳臺縣顧橋採煤沉陷區實施「採煤地表沉陷區水面種植關鍵技術及模式研究與示範項目」,打造五十畝漂浮式稻田(浮牀水稻),採用奈米膜、種養、浮筒三種模式種植水稻。

安徽理工大學教授張世文指出,團隊研製一種適宜沉陷水面水稻種植的營養基質。目前浮牀水稻試種六個品種且長勢良好,其中南陵早二號水稻已完成收割,畝產約二八○公斤,收割後留茬(留在地裡的短莖和根)實施再生稻,畝產預計可再收一百公斤左右。團隊還發現,水稻種植在一定程度上有助於控制水體的優養化,提升沉陷區水體的自淨能力,有助於改善沉陷區水質。

據悉,未來將在此基礎上推行漁農互補模式,形成「水上浮牀種植農作物+水下網箱養殖水產品」立體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