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情勢緊張 專家示警金融戰可能會有「三種模式」
兩岸情勢緊張,金融研訓院金融穩定中心主任陳鴻達示警金融戰可能會有三種模式。(中央社)
對於兩岸情勢緊張,臺灣的金融業進行服務不中斷等相關的兵推演練,其中對於金融戰類型,金融研訓院金融穩定中心主任陳鴻達示警三種模式。
這三大類分別是網路攻擊、市場攻擊與實體攻擊。陳鴻達進一步說明,網路攻擊的目的包括中斷金融業的服務、竄改破壞資料、進行勒索或盜轉金錢。當然還有一種靜靜的潛伏開後門,先是進行間諜監測,並等待全面攻擊號角響起再進行破壞。市場攻擊則是透過各種惡意交易手段,造成股匯市價格不正常動盪,資金外流,或是造成銀行擠兌風波。實體攻擊是破壞金融實體服務據點,當然也包括提供現代金融服務所需的電力與通訊網路,一旦這些關鍵基礎設施被破壞,金融服務也將被迫中止。
陳鴻達提醒,這些攻擊極可能同時發動,以增加其相乘效果。或是同時輔以增強軍事在灰色地帶的活動,例如對岸擴大軍事演習,威脅臺灣對外海空航線,都能增強金融戰的效果,正由於爲提升臺灣金融韌性,臺灣金融研訓院也和美國「防衛民主基金會(FDD)」進行「桌上型兵推」,建議強化臺灣金融韌性,以增強總體防衛能力,並提出在美國這一波友臺熱潮中,爭取與美國洽籤貨幣互換,以及爭取加入IMF。
陳鴻達表示,金融兵推的重點在於模擬臺灣遭受各種金融戰攻擊,找出臺灣金融的脆弱點,測試臺灣的準備程度,並設計各種應變計劃,以強化臺灣遭遇金融戰時的金融韌性,尤其藉由強化自身的實力以降低對方正式動武的動機,以贏得最後的和平,則是金融兵推最爲重要目的。
陳鴻達也分析,在目前的地緣政治局勢中,將金融武器化用以脅迫對手的做法越來越普遍,因此如何面對這些灰色地帶的衝突,作出有利的因應行動,也將影響未來局勢的發展。尤其依過去地緣政治衝突的經驗,金融戰極可能被當作正式武力侵犯的前哨戰,藉由攻擊對手的金融市場,或是對相關基礎設施進行網路攻擊,造成金融服務或交易中斷。
此外,包括市場價格不正常波動,也會造成社會動盪以及對政府與金融體系的不信任,進而瓦解民心士氣,最後爲武力侵犯做鋪路,因此陳鴻達認爲,若能瓦解敵人金融戰攻勢,將有助於抑制軍事衝突持續升高,或戰爭的天秤往敵方傾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