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良性整合 出現一線曙光──兩岸拚經濟(二)
1993年11月20日,亞太經合會高峰會(APEC)於美國西雅圖舉行。美國總統柯林頓(右)以地主國身分接見經建會主委蕭萬長(左)。(林道銘攝)
在這個大方向下,臺灣未來經濟社會發展的遠景,應朝向下列三個目標努力:
2.將臺灣建設成爲世界性的貿易重鎮。
3.將臺灣締造成一個和諧的均富社會。
在上述第一項發展科技型產業項下,具體列出:
(3) 資訊產品區域性軟體設計中心。
(4) 精密產品的區域性維護中心。
(5)重要零組件產品區域性供應與轉運中心。
(7) 區域性的金融中心。
以上各類中心除涵蓋一、二級產業外,還包括第三級服務業,可說已將臺灣建設成全方位的區域營運中心」。
以上是本人綜合臺灣過去三十多年的經濟發展經驗,推斷臺灣可憑一己之力繼續奮發努力的發展藍圖。其後本人於1992年5月1日辭去經建會副主任委員職務,到1993年5月初的一年間,曾到大陸訪問四次,經與大陸各方面的接觸、座談、訪察,對大陸的經濟改革開放有了初步瞭解;同時對兩岸經貿關係的迅速發展,尤其在大陸沿海各地臺資工廠如雨後春筍般的興起,印象深刻。本人也發現,長久以來冰凍的兩岸關係,有了顯著的改變,臺灣與大陸的良性整合,出現了一線曙光。
振衰起敝的良機
於是本人對臺灣經濟發展的前途又有了新的構思:
即兩岸若能加強經貿合作、優勢互補,則不僅可擴大臺灣未來經濟發展的空間,提升發展格局;同時也可增強大陸經濟成長的動力。大陸若能汲取臺灣經驗,避免重踏錯誤的覆轍,經濟現代化即可早日實現。
如此,可說是創造了兩岸雙嬴,也是中國經過一個多世紀的屈辱以來,絕無僅有的振衰起敝的良機,值得兩岸互助合作,妥善規劃,爲開創中國人的世紀奠定基礎。
因此,當本人受聘指導經建會同仁研擬「振興經濟方案」時,即將上述構思提出,建議以大陸及東南亞作爲腹地,將臺灣建設成爲「亞太營運中心」,鼓勵本地企業並吸引跨國企業來臺,以臺灣作爲投資及經營大陸與東南亞市場的據點,充分發揮臺灣在資本、技術、行銷、以及地理區位上的優勢,開創臺灣經濟新局。此一構思雖以規劃臺灣未來經濟發展爲主,但大陸如能善加利用,並將其融入「九五計劃」與「2010年遠景大綱」 中,其獲益可能更高於臺灣。
基本構想─本人向經建會提議建設臺灣成爲「亞太營運中心」時,曾提到四點構想:
1.建設臺灣成爲亞太營運中心,首將臺灣建設成高 度自由開放的經濟體系。過去,臺灣是世界推動自由貿易最大受惠者之一;近年來,自由化、國際化既定政策的推動已達到相當水準。無論從積 極謀求加入GATT/WTO的主客觀需求,或是基於回饋國際社會的考量,繼續貫徹自由化都是理所當然。尤其臺灣若能成爲高度自由開放的經濟,與世界融爲一體,更可開展臺灣未來經濟發展廣闊的國際空間。
2.近年來,不少學者擔心臺灣已面臨被開發中國家與先進國家「雙挾」的危機。但不可否認的,不論經濟發展或技術層次,後進國家與先進國家仍有一大段距離。假若先進國家資本與技術直接投入後進國家,不僅風險較高,而且資本與技術運用效率也難以充分發揮。而臺灣經濟發展的層次正介於兩者之間,如能以臺灣既有的經濟基礎,吸引國外企業與臺灣企業合作,以臺灣爲據點,到大陸與東南亞投資或技術合作,則臺灣不僅可扮演兩者間的中介角色,而且可建立三地產業分工整合體系,創造三贏的局面,將「雙挾」危機轉爲契機。
3.過去臺灣能掌握國際經濟脈動,是經濟發展成功的主要因素之一。展望未來十年,東南亞地區包 括大陸與東南亞,仍將是世界經濟快速成長地區,臺灣如能儘速建設成爲亞太營運中心,前述構想能夠實現,則以臺灣地處東南亞及東北亞中心的優越地理位置,與大陸語言文化相同的條件,再以大陸作爲臺灣經濟主要腹地,將更可結合當地經濟資源,開闢新的經濟發展空間,增強大陸地區經濟成長動力,從而創造兩岸經濟共同繁榮。
近年來兩岸經貿關係的迅速發展,已成爲臺灣經濟發展不可忽視的重要因素;今後兩岸經貿關係能否穩定發展,仍將成爲臺灣亞太營運中心能否成功的關鍵因素。鑑於當時政府的大陸經貿政策較爲保守,需要調整;而經貿部門提出的建議,主管大陸政策的大陸委員會又往往基於安全的考量,不予重視;一旦將「臺灣建設成亞太營運中心」納入「振興經濟方案」,並獲得行政院覈准,即可成爲最高決策,則有關大陸政策各方面的配合,將能有效改善。
以上構想的前三點,在經建會規畫的亞太營運中心藍圖中均已涵蓋。至於第4點,在1994年12月行政院大陸委員會負責人易人,改由經貿背景出身的經建會主任委員蕭萬長擔任,顯見其功效亦已產生。
規劃藍圖─「振興經濟方案」經行政院覈定,並指示經建會爲推動亞太營運中心的幕僚單位,經建會即在企管顧問合作下,進行執行方案的規劃工作,並與各有關部會協調,完成「發展臺灣成爲亞太營運中心計劃」初稿,於1995年1月5日報經行政院院會覈定通過,全力推動。現在,「發展臺灣成爲亞太營運中心」已成爲政府積極推動的施政重點。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