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看世界》從「娘惹與峇峇」舞曲談多元文化

金門水頭月樓。(翁嘉霙攝影/作者提供)

高一時,編入男女合班,女生只有十個人,學校班級表演競賽,大家討論了一下,當時有一部當紅影片,片名叫做《娘惹與峇峇》,影片中有一段男女主角的對口唱,班上有同學可以編舞,於是我們兩男兩女組成一個表演的小小團隊,每天利用放學後自動排練。那時我們對舞蹈充滿熱情,不怕累,一遍一遍的練習,從生疏到熟練,從肢體動作到眼神的交會,我們好像把自己融入劇情之中,因爲年輕,身體柔軟,詮釋着青春、夢想,我們都太入戲了,雖然我們還不明白「娘惹與峇峇」,但透過影片,觀摩男女主角的演出,我們輕盈的舞步,走進了那個熱情如火的南國椰風、陽光之島,輕快的旋律,加上我們多日的練習,彼此的默契,正式演出時,臺下同學的掌聲,肯定了我們的舞姿。

「娘惹與峇峇」的歌詞是這樣唱,忍不住哼幾句:

(男唱)你看椰子樹綠啊綠油油。

(女唱)它生長在那海灘頭,生長在那海灘頭。

(男唱)你看潮來潮落啊它不怕。

(女唱)那風吹雨打更不憂,風吹雨打更不憂。

當年只是從表演中,以一曲舞出「娘惹與峇峇」的青春生命,印象中是陽光、是椰風和沙灘,把我們帶進南洋的風情之中,可是對於「娘惹與峇峇」的生活,我們並不瞭解,直到有一年因爲參加「世界遺產種子教師培訓」,我們來到馬來西亞的檳城,有機會走進「娘惹文化博物館」,深深爲這個族羣豐富的文化所折服。

「峇峇與娘惹」,原來是指中國華人移民和東南亞原住民通婚的混血後裔,因此「峇峇、娘惹」某些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受到當地非華人族羣的影響。一般其後裔男性稱爲「峇峇」,女性則稱爲「娘惹」。峇峇、娘惹就是福建話裡的爸爸、媽媽延伸而來,後來用於專指土生華人。

馬來西亞檳城的「娘惹文化博物館」,也被大家稱爲「檳城僑生博物館」,是典型的土生華人大宅院,這是一座二層樓的建築,於1893年由鄭景貴先生建造。鄭景貴先生是一位相當富有的華人實業家,被稱爲「馬來亞錫礦業鉅子」。

這座大宅是檳城「峇峇與娘惹」建築的一個絕佳典範,結合了中國和馬來西亞的建築風格。當時我們有機會走進這棟博物館,看見大宅裡陳列了各種「峇峇與娘惹」的文物,包括傢俱、紡織品、珠寶和陶瓷。所展示的文物讓遊客們可以一窺峇峇、娘惹的生活。

現場的解說人員本身就是一位「娘惹」,她娓娓道來,尤其是分享各種生活上的美食與藝術文化,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豐富的、色彩繽紛的美食,看着各種飲食用器具,瓷器的輕薄,造型充滿創意,食物的滋味,驚豔的是甜點「摩摩喳喳」,後來有機會品嚐,至今口齒餘香猶存。

娘惹美食摩摩喳喳(翁嘉霙攝影/作者提供)

娘惹糕(翁嘉霙攝影/作者提供)

「檳城僑生博物館」還有視覺上的饗宴,尤其「峇峇與娘惹」服裝色彩與質地,如針織品,可以感覺到針針是柔情的傳遞,再把自己高中跳過的「娘惹與峇峇」舞曲帶到檳城,驚覺自己穿越了時光隧道,陽光、椰風與沙灘,實境非夢境,多美的實現!

幸運的是我的工作,讓我可以打造一座「峇峇與娘惹」生活館,就在金門的水頭村,那裡有一座金門知名地標「得月樓」;當時屬於金門國家公園管理處的園區,在取得房子的地上權設定之後,經過規劃設計,成爲一座大家的展示館,因爲這個村莊僑胞是往印尼發展,所以我們就朝印尼文化的方向來設計。

「得月樓」據說建於西元1931年,是水頭聚落黃輝煌先生經商致富後,委請福建內地的匠師陳南安先生,設計建造的一座高聳建築物,其中包含了防禦設施,有一個銃樓,因此成爲當時水頭聚落最高的建築,並以「近水樓臺先得月」之意涵,取名爲「得月樓」。

展示以「峇峇與娘惹」的生活文化爲主,內部的傢俱特別挑選了那個時代的鑲嵌貝殼木製桌、椅,碗盤是精製的瓷器,上有彩繪,服裝色彩、樣式都具代表性,還特別陳展一桌娘惹菜餚,許多遊客都爲了一睹,專程登樓,讓味蕾一嘗美食滋味,用眼代口,如叻沙、摩摩喳喳、千層糕等,大家圍着那一桌美食品頭論足,有一次我帶着新加坡回來省親的堂哥、堂姐和表哥、表嫂,他們有的出生印尼、生長在印尼,大家都睜大了眼,彷彿看見老朋友般的雀躍,拉近了彼此的距離。

報導文學家楊樹清在96年1月24日《金門日報》「浯江夜話」以〈伊人在水一方—公孫嬿的(得月樓)〉,摘錄了一公孫嬿對得月樓的敘述:

「人影閃入樓內,我的情感也像斷了線的風箏,輕輕跌進門檻。這種窮鄉僻壤的島上,很少有這種高樓;而高樓建築的宏偉,放在任何大都市中都不遜色。」─公孫嬿〈得月樓〉1960)

在那個兩岸煙硝迷漫的緊張時期,將軍作家與「得月樓」結緣,爲其留下珍貴的印記,楊樹清寫信給公孫嬿,文中:

峇峇與娘惹服裝。(翁嘉霙攝影/作者提供)

一九七九年,自美歸來的公孫嬿,回了我一封信,信中寫道「……說起來也是緣份,我的最寶貴的一段青春歲月就是在金門渡過的。」

公孫嬿〈得月樓〉的小說,吸引了十七歲的楊樹清與好朋友王鴻湖初探「得月樓」,我的「娘惹與峇峇」舞曲,留下青春的美好時光,無論是馬來西亞的檳城、新加坡或印尼,其「峇峇與娘惹」的生活文化,都與金門有一段深深的緣份,有一年金門國家公園在水頭聚落辦活動,那時處長曾偉宏先生,走進活動現場(得月樓)前,水頭鄉親熱情與會,我因承辦業務,有機會參與其中,品嚐來自印尼的水頭媳婦,端出一鍋道地的娘惹美食,掀開鍋蓋,在煙霧中,鮮黃的「薑黃飯」,色彩與香味擄獲了我們的味蕾。

我和同學共舞的「娘惹與峇峇」,依然在青春中翩翩飛舞,金門走過僑鄉,走過煙硝,但我們在文化融合中,開創出更璀璨的島嶼多元而包容的文化,金門歡迎大家。(陳秀竹/金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