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非遺旅遊 聚焦安徽魅力

大陸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專家田青拉着胡琴,與大陸民間藝人在街頭鼓樂齊鳴。(中華翰維文化推廣協會提供/蔡明亙臺北傳真)

「守望精神家園~兩岸非物質文化遺產月暨旅遊推廣」系列活動今年邁向第10屆,聚焦大陸安徽民俗、民藝及民風特色,於佛光山佛陀紀念館展出。大陸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專家田青表示,安徽擁有豐富非遺文化底蘊,尤其文房四寶著稱,邀民衆來觀展體驗非遺魅力,非遺爲兩岸老祖宗留下的共同財富,應一同分享文化榮耀。

細數大陸非遺保護推展歷程,田青分享,改革開放初期大家放眼國際,他數十年走遍各地研究民間音樂,投入非遺保護與申報,新觀念普及改變大衆對傳統文化認知,政府成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他擔任副主任積極推廣掀起風潮,退休後參與迄今,各地重新審視過往認爲老土事物,政府、學者及百姓共同參與,43個項目入選聯合國非遺項目,全球最多。

「非遺流傳千百年,不會隨流行改變!」他舉例,20世紀中葉大陸約6億人口,不滿百人會彈古琴,直到2003年入選聯合國非遺項目,在年輕族羣間蔚爲風潮,琴社與琴館林立,估算學古琴人數已逾100萬人,年輕人開始學古文、唱崑曲及穿漢服,復古變新時尚。

爲持續推動兩岸文化交流,中華文化聯誼會、海峽兩岸旅遊交流協會、安徽省文化和旅遊廳、人間文教基金會、中華翰維文化推廣協會共同在臺舉辦「徽風皖韻 安徽非物質文化遺產特展」,精選安徽名茶、筆墨紙硯、徽派建築、徽州髹漆、蕪湖鐵畫、痘姆陶器、花山剪紙、阜陽刺繡、汪滿田魚燈等,展期至11月17日。

田青說,安徽擁有豐富非遺文化底蘊,尤以文房四寶聞名,如宣紙、徽墨及歙硯等,鐵畫也是一大亮點,以錘爲筆將鐵鍛冶成畫,創造筆墨難代替的氣勢,更是安徽獨有美術工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