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邕行楷《出師表》,看百遍不膩!

李邕少年即成名,後召爲左拾遺,曾任戶部員外郎、括州刺史、北海太守等職,人稱“李北海”。李邕爲行書碑法大家,書法風格奇偉倜儻,李後主說:“李邕得右將軍之氣而失於體格。”

《出師表》墨跡,行書,無款絹本,割裂成冊。原本今藏臺灣故宮博物院,前有嘉慶御覽之寶,宣統御覽之寶,石渠寶笈等印,後半及署款皆殘缺,書者名不可考,書勢似李邕,清《滋蕙堂帖》曾刻,直署爲李北海書,近人王壯爲編入《中國書畫》定爲真跡。此冊不見宋明著錄,落筆結字莊峻有法,較《四言古詩卷》爲優,以李書《法華寺》,《李思訓》等碑較之,神韻若合。然有一二未愜意之筆,若非邕書,當爲學邕書之善者。

李邕(678年—747年),字泰和,鄂州江夏(今湖北武漢市江夏區)人。唐朝大臣、書法家,文選學士李善之子。出身江夏李氏,博學多才,少年成名。起家校書郎,遷左拾遺,轉戶部郎中,調殿中侍御史,遷括州刺史,轉北海太守,史稱“李北海”、“李括州”。交好宰相李適之,爲中書令李林甫構陷,含冤杖死,時年七十。唐代宗即位,追贈秘書監。

作爲行書碑文大家,書法風格奇偉倜儻,李志敏評價“李北海的《麓山寺碑》,其樸實厚重無疑來自北碑”。李後主稱讚“李邕得右將軍之氣而失於體格”。《宣和書譜》“李邕精於翰墨,行草之名由著。初學王右軍行法,既得其妙,乃復擺脫舊習,筆力一新。傳世碑刻有《麓山寺碑》《李思訓碑》等。

他工文,尤長碑頌。善行書,變王羲之法,筆法一新;並繼李世民《晉祠銘》後以行書書寫碑文,名重一時。其書風豪挺,結體茂密,筆畫雄勁。傳世作品有《端州石室記》《麓山寺碑》《法華寺碑》《雲麾將軍李思訓碑》《雲麾將軍李秀碑》等。唐竇蒙在《述書賦注》中說:時議雲:“論詩則曰王維、崔顥;論筆則王縉、李邕;祖詠、張說不得預焉。”李陽冰謂之書中仙手。其爲文,長於碑頌,多自書。 唐人說李邕前後撰碑八百首。杜甫詩曰:“干謁滿其門,碑版照四裔。豐屋珊瑚鉤,麒麟織成罽。紫騮隨劍幾,義取無虛歲。”

李邕的書法從“二王”入手,能入乎內而出乎其外。李後主說:“李邕得右將軍之氣而失於體格。”恰道出李邕善學之處。《宣和書譜》說:“邕精於翰墨,行草之名尤著。初學右將軍行法,既得其妙,乃復擺脫舊習,筆力一新。”魏晉以來,碑銘刻石,都用正書撰寫,入唐以後,李邕改用行書寫碑。書法的個性非常明顯,字形左高右低,筆力舒展遒勁,給人以險峭爽朗的感覺,他提倡創新,繼承和發揚古代書藝。曾說:“似我者欲俗,學我者死。”蘇東坡,米元章都吸取了他的一些特點,元代的趙孟頫也極力追求他的筆意,從中學到了“風度閒雅”的書法境界。他對後世產生了巨大的影響。2008年7月,浙江省教育廳在小學高年級和初中的寫字課本就採用李邕的書法字體,作爲浙江省義務教育教科書《寫字》課本。相信不遠的將來,李字也像王字一樣風靡全國。

『楚王山書畫院 』蒐集整理

內容源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