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彥宏說了一年的原生應用,爲什麼能賺錢?

作者|楊知潮

編輯|原 野

技術男李彥宏在圈內以溫和儒雅著稱,他幾乎從不與人展開針尖對麥芒式的辯論,話不投機時,最多也是露出標誌性的微笑,禮貌聽完。

但在12月16日的極客公園創新大會2024中,李彥宏變成了激烈的行業吶喊者。

“我多多少少有點着急。”他在與極客公園創始人張鵬的對話中談到,整個國內的AI大模型行業,現在其實卷偏了。太多公司花費太多精力在打造自己的大模型上,但實際上,眼下更應該抓住的機遇,是大模型原生應用。

用“繁榮”一詞來形容國內的AI大模型產業,至少在表面上是毫無毛病的。目前,國內大小公司推出的大模型總數,早已突破300家。不過,在李彥宏看來,“卷AI原生應用纔有價值,大模型的進展對絕大多數人都不是機會”。

吹開“繁榮”的泡沫,大模型賽道上其實佈滿了“陷阱”:

第一,大模型是通用模型。一個大模型就能夠服務上百個行業,因此它符合贏家通吃的規則,其發展紅利很難普及給太多人和太多企業。

第二,大模型和操作系統一樣,本身不具備任何創造價值的能力,必須有應用把它的潛力變現。

第三,從歷史上看,應用層的總潛力,遠比底層更大,對大多數公司也更加友好。

早在2023年3月,李彥宏就提醒行業“不要重複造輪子”,並表示應用纔是大模型真正的機遇。但在行業的瘋狂面前,即使是作爲AI領軍人物的李彥宏,其提醒也未能第一時間得到市場響應。畢竟,當無數的錢涌向AI大模型賽道,對於很多公司而言,與其想清楚慢慢做,不如簡單粗暴地搞一個再說,至少能拉一把股價或者估值。

但半年多過去,行業的發展正在驗證李彥宏的觀點。站在當下,也只有當越來越多的人意識到大模型原生應用的重要性,並在其中重現中國軍團的戰鬥力——就像移動互聯網時代APP的繁榮一樣,AI大模型行業,纔可能走進真正的、有望改變整個時代的風口。

有數據顯示,僅僅到今年5月,國內就發佈了79個10億參數規模以上的大模型。賽道的擁擠絲毫沒有勸退後來者,經歷下半年的發展,目前公開的大模型已經超過200個。

大到BAT,中到360,甚至包括知乎這樣不到10億美元的市值規模,且主營業務和AI完全不相關的互聯網企業,都在推出自己的大模型。似乎沒有個自己的大模型,就算不上科技企業。

過熱不是問題。以大模型展現出的潛力來看,它值得行業內一起爲之內卷。但問題是,企業們似乎走偏了——模型層只是整個產業的一個組成部分,並且作爲行業的中底層,它註定無法普惠太多人。

李彥宏是最早察覺出這一點的業內人士之一。

在12月16日的極客公園創新大會2024中,他表示:“好幾百個基礎模型,這是對社會資源巨大的浪費,更多的資源應該放在各行各業的應用上。”

這是李彥宏對大模型的一貫觀點,早在今年3月接受36氪專訪時,李彥宏就判斷,國內不會再出現一個Open AI,他強調“沒有必要再重新發明一遍輪子。”此後他又多次強調,行業集體卷模型是一種“卷錯了”的路線,更多公司應該去關注應用層。

這並非百度作爲AI領軍公司,想要“勸退”競爭對手的說辭。而是基於事實的客觀結論。過分關注模型層,對行業和從業公司,都是十分危險的。

首先,大模型本身不具備創造價值的能力。

早在今年10月百度世界大會現場,李彥宏就表示:“沒有構建於基礎模型之上的、豐富的AI原生應用生態,大模型就一文不值。”

李彥宏的話絕非誇張,而是AI行業自己的真實經歷。70年代至今,AI經歷過多次成爲風口,又多次退熱的窘境。最近的一次來自2016年,“阿爾法狗”戰勝圍棋世界冠軍,讓世界重新聚焦於人工智能。但短短几年後,AI領域融資事件和規模驟降。

李彥宏把AI的多次退燒,歸結於應用方面:“最後大家發現,其實這個東西沒什麼用處”。比如在上一次AI風口中,國內涌現了非常多的AI企業,其中又以AI四小龍爲翹楚。不過,他們的收入比起估值來說,都有些寒酸。應用的規模往往只聚焦在監控和人臉識別等少數領域。

對大模型來說,隱憂是相同的。如果模型得不到好的落地場景,最終,花數億、數十億搭建的模型,只能“應用”在跑分軟件裡,成爲一種滿足虛榮心的形象工程。

即便能夠克服成本問題,即便未來也足夠多的應用,大多數大模型仍然面臨一個難題:效率。

大模型與此前歷次AI浪潮的根本不同,在於它的通用性,即“智能涌現”。在2016年那次上一代的AI技術裡,各大公司聚焦的行業有所不同,比如商湯科技和曠視科技分別聚焦在不同的行業。但通用大模型是跨行業的,除了少數客戶用得起私有化部署外,大多數人用得都是同樣的模型。

這意味着大模型天然具備馬太效應,很可能出現贏家通吃的現象。最終效率上,規模更大,推出更早,公司實力更深厚的無疑佔據了先發優勢,最終只會有少數大模型能夠具備競爭力。正如手機操作系統一樣,一個市場內有1-3家頭部企業就已足夠。而國內的大模型數量早已在上百級別,大多數註定是炮灰。

2015年1月,微軟正式放棄Windows Phone品牌。WP失敗的直接原因之一,就是沒有應用。即便做了,也並不好用。最終形成沒有應用-沒有用戶-沒人開發的惡性循環。

普通公司當然不必以AI生態繁榮爲己任,但即便出於自身利益考量,做應用也是一個明智的選擇。

首先是,這裡的想象空間絲毫不比模型層差。

早在今年3月,李彥宏就判斷,未來AI領域也會有自己的微信和抖音,其潛力甚至可能是它們的十倍。

互聯網的故事已經把這個道理展示的很清楚了。回看移動互聯網時代,最成功的幾家公司幾乎都是聚焦在應用層。而在操作系統層面,只有IOS和安卓兩家能夠分到蛋糕。李彥宏也表示“很難講安卓的價值比微信、抖音大。”

價值難以量化,但收入可以。2016年1月,在和甲骨文的官司中,甲骨文方面首次披露了安卓的收入:(歷史上)總計創造了310億美元的收入。這確實非常賺錢,但相比於Facebook,以及谷歌自己的總體廣告收入,甚至是整個安卓手機互聯網的廣告收入,這點錢就只能算冰山一角了。雖然在AI時代,模型層和應用層的收入對比不一定也是如此,但這足以證明應用層的潛力,未必比底層差。

在市值層面,亞馬遜多次超過擁有安卓的谷歌。Facebook巔峰期時也曾超過萬億市值,直逼谷歌。可以說,擁有超級應用的公司,其價值絲毫不輸給擁有操作系統的公司。

背後的道理很簡單,用戶最多的時間都在應用層。很少有用戶會花大把時間研究系統操作,但卻有很多用戶刷一天Facbook,期間所創造的價值,也自然都在應用內。

其次,應用層對大多數公司更加友好。

國內外的大模型賽道已經非常擁擠,海外的GPT、國內的文心一言都已經頗具實力,留給後來者的發力空間已經有限,即便算不上紅海,競爭也是非常激烈。

而反觀應用層,國內外目前還沒出現殺手級應用。下載量最大的應用,可能就是日活過億的ChatGPT自己。國內外普遍認爲大模型將重構所有行業,但截至目前,生成式AI還沒有自己的“微信”或者“抖音”。

圖:華金證券研究所繪製

對於中小廠來說,應用層的優勢就更加明顯。

某種程度上,大模型具備一定資本密集型產業的特點,業內也有“大力出奇跡”的比喻。隨着行業的逐漸成熟,資源緊缺的小廠根本無法與成熟大廠競爭。李彥宏也判斷,大廠會拿走大部分紅利。

但李彥宏還認爲,小廠在AI中也有非常大的機遇。即便體量再大的公司,也不可能覆蓋所有行業,中小企業可以發揮靈活的優勢,做出現象級的應用。正如李彥宏所說:“(在大模型時代)創業公司可能能夠做出 3 個、5 個 Super App,或者做出幾百個幾千個非常有價值的垂類應用,可能性也非常大。”

應用的確是創業公司的優勢領域。仍以移動互聯網爲例,在系統層,谷歌等成熟大廠分走了大多數紅利,但在應用層,卻有拼多多、字節跳動等新興公司涌現。和操作系統一樣,這些應用也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比如字節跳動,通過獨特的分發模式和內容形式,這家公司幾乎改變了全球人民獲取信息的方式。

面對九死一生的模型層前赴後繼,一片機遇的應用層無人問津。也難怪李彥宏發出“多多少少有點着急”的感嘆。

國內廠商集體卷大模型,或許有其歷史慣性的原因。從搞加盟的蜜雪冰城,到做非自營電商的拼多多,國內最賺錢的生意,往往是做平臺、做上游。

但舊有的規律,一定適合AI和大模型嗎?

當然不是。李彥宏在極客公園創新大會2024的對談中舉了一個例子:微軟將Office與AI結合起來,推出的產品Microsoft 365 Copilot一年營收達到了50億美元,而按照Open AI的CEO山姆奧特曼今年10月披露,目前公司的年收入在13億美元左右。作爲世界上最好的大模型公司,OpenAI的收入卻趕不上微軟的一個產品中的分支產品,AI原生應用的變現能力可見一斑。

AI原生應用比大模型本身還賺錢的根本原因,在於它創造了明確的價值。第三方數據顯示,今年二季度開始,ChatGPT的訪問量就多次出現下滑。背後顯露的,是用戶在短暫的新鮮感後找不到ChatGPT的具體作用。而這正是應用的價值。通過應用,能更明確地使用到大模型的能力。應用也是一種包裝——正如加上品牌和服務的產品,往往能賣出幾倍的價格。

圖:ChatGPT 在全球桌面和移動網站按月訪問量統計

此外,Office本身就擁有龐大的用戶規模,已經驗證過的變現路徑,以及明確的技術落地場景。而Open AI的商業化還在發育過程中。在已經能賺錢的產品里加AI,遠比爲AI找落地場景容易。

眼下,國內也有許多變現潛力巨大的AI原生應用,他們的想象空間,並不比文心大模型或者GPT本身小。

在不久前的百度世界大會上,百度發佈了十餘款AI原生應用,其中的相當一部分,已經展現出了商業上的潛力。以“百度新文庫”爲例。在大模型的加持下,“新文庫”擁有了AI寫作、AI做PPT等功能。這些都是國內用戶的剛需,並且其商業付費模式已經被金山、微軟、百度自己所驗證過,擁有創造巨大收入的潛力。

光有應用還不夠,還必須有一整套爲之服務的生態。百度在今年的世界大會上推出了自己的AI原生應用商店,解決了AI原生應用的分發問題。再加上此前飛漿、百度智能雲千帆大模型、文心一言等的一整套基礎設施,國內AI原生應用已經具備了一個類似移動互聯網的生態。開發者能以較低的成本開發AI原生應用,並找到自己的分發渠道。

更核心的轉變是,行業的認知也在逐漸扭轉。

可以看到,在李彥宏的不斷呼籲下,最近幾個月行業正在逐漸重視應用。繼百度之後,不久前,騰訊內部將超過300項業務和應用場景接入騰訊混元大模型內測。華爲也不斷推動自己大模型的落地。更多的AI創業公司,也開始聚焦在應用層面。這些企業的轉向,會讓大模型的生態更加繁榮,帶來更多的用戶,形成一個正向的循環,最終使整個行業受益。

2023年已經接近尾聲,AI大模型無疑是這一年裡最熱的賽道。無數人都在期待,新的AI時代的故事,可以由此開啓,就像移動互聯網一樣,拉開一場浩浩蕩蕩、長達20年的造富運動,也真切地改變人們生活,並帶來社會的活力與希望。

暢想能否變爲現實?原生應用在2024年的發展,或許就是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