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文 人間值得:威廉·詹姆斯的經驗

威廉·詹姆斯(1842—1910)是實用主義和實證心理學的創始人。1895年,這位美國哲學之父發表了一場題爲“人生值得過嗎?”的演講。對於詹姆斯來說,這不是一個理論問題,25年前,年輕的詹姆斯確曾在一場存在危機中考慮過自殺。事實上,正如約翰·卡格(John Kaag)所寫,“詹姆斯的整個哲學,從始至終,都是爲了拯救一個人的生命,即他自己的生命”——這就是爲什麼它可能也能拯救你的生命。

麻省大學洛威爾分校哲學系教授卡格在新著《病態的靈魂,健全的頭腦:威廉·詹姆斯何以拯救你》(Sick Souls, Healthy Minds:How William James Can Save Your Life,普林斯頓大學出版社)中,敘述了詹姆斯的生平與思想——他優渥的童年,他的存在焦慮,他的浪漫關係,他職業上的成功與失敗,同時交織進卡格自己的故事——結婚離婚,撫養孩子的經歷。這部夾雜着思想史、回憶錄,同時也是一部哲學工具箱的作品告訴人們,何以威廉·詹姆斯在今天仍然能直接而深刻地與所有努力賦予生活以價值的人對話。

圖片來源於網絡

“病態的靈魂,健全的頭腦”這對概念出自詹姆斯的《宗教經驗之種種》(1902),他試圖解釋,爲什麼有些人永遠積極樂觀,即便身處逆境,另一些人則始終鬱鬱寡歡,缺乏生活的目標感。他認爲這是人類經驗中對世界的兩種體認模式。

卡格認爲,詹姆斯之所以會抑鬱,是被決定論麻痹了。所謂決定論認爲,每一個事件,包括每一個人類行爲,都是由前一個事件所引起,可以用前一個事件來解釋,因此自由意志是一種幻想。直到1870年,處於人生低谷的詹姆斯仔細閱讀了一位不知名的法國作家、隱居者查爾斯·雷諾維耶(Charles Renouvier)的《隨筆》。雷諾維耶認爲,個人自由意志“可以打破機械序列的邏輯連續性,成爲另一系列現象的始因”,並強調,一個人僅通過抽象的論證是無法解決決定論的問題的:“要真正領會(自由意志存在)這一點,需要一個行動或措施。”據卡格說,這本小書爲詹姆斯提供了通往大馬士革之路的時刻。詹姆斯覺得自己彷彿獲得了重生,下定決心:“這是我第一次出於自由意志的行動……我應該是會相信自由意志的。”

詹姆斯筆下有一位英雄——歌德,擁有“天才、偉力和魔魅”。相比之下,大多數人都不願冒險,缺乏膽識,被機器人化的行爲模式也即習慣所束縛。詹姆斯曾建議:“僅僅是出於操練的目的,我們每天都應該至少做兩件自己痛恨的事情。”

卡格解釋說,與哲學理性主義者不同,詹姆斯信奉“具身認識論”。在他看來,當我們接受一種信仰時,不僅僅是一個大腦過程。“要假裝我們能行。”他寫道,“當我們形成自己的哲學觀點時,我們內心的整個人都在起作用。智慧、意志、品味和激情相互配合。”

我們的激情也不是孤立的、脫離行動的內心擾動。詹姆斯和生理學家卡爾·朗格(Carl Lange)創立了著名的詹姆斯-朗格情緒理論,該理論可以總結爲:“我們不是因爲開心才笑,而是因爲笑纔開心。”同理,一個人也不是因爲沮喪才躺在牀上發呆盯着吊扇看,而是因爲盯着看才沮喪。與其坐等陰鬱的情緒過去,或試圖找到一個所謂正確的想法或論點把自己從情緒中拉出來,詹姆斯建議我們把自己從牀上撬起,用類似瑜伽練習的方法,振奮精神。

然而,對於已經無法健康行動的人來說,“在做到之前先假裝做到”的策略似乎行不通。但在今天這個過於依賴生物化學的時代——也就是心煩意亂的時候,自認爲除了服用藥物什麼也做不了的年代,詹姆斯的方法仍然值得一試。這位自救的哲學家堅信,我們不能把意識作爲一個對象來研究;相反,它是“一個不可思議的東西,一個奇蹟,一個令人驚歎的物體”,是可塑的,以難以解釋的方式不斷變化。事實上,詹姆斯所有的實用主義都是基於這樣一種觀點,即是否真理應該由它對我們生活的實際影響來判斷,這是對意義危機的一種迴應,也可能是一劑解藥。卡格提醒我們,儘管詹姆斯強調意志,但他關於健全頭腦的理念也仰賴一種放鬆的接受能力——一種重新看待自己和周圍世界的能力。對詹姆斯來說,一個健全的頭腦始終須保持活躍與被動間的平衡。

卡格還著有《與尼采一起徒步》《美國哲學》等作品。

作者:黎文

編輯:於穎

責任編輯:李純一

來源:文匯

*文匯獨家稿件,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