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偉文/靠「氫能」擺脫對化石燃料的依賴嗎?

蔡小英體驗氫能車,系安全帶躍躍欲試。

文/李偉文

二十多年來,臺灣爲了電廠,已經有無數次的街頭遊行,目前核四廠已封存,未來顯然也不可能有另一個新的核電廠,隨着核一、核二核三廠使用年限屆臨而除役後,臺灣應該會轉變爲非核家園,但是緊接着燃煤火力發電廠的空氣污染不斷遭受民衆抗議之餘,未來臺灣是否能有足夠的電力供應,是一個相當嚴峻的挑戰。

最近由於一些採用氫燃料電池的汽車上市,媒體也不斷提到氫能,儼然氫能成爲未來潔淨能源供應的救世主,甚至曾在報紙的某篇報導中,看到記者非常樂觀的說:「從此可以擺脫對化石燃料的依賴,氫燃燒後沒有污染的廢氣,只產生潔淨的純水。」

但是,氫能的使用真的可以擺脫對化石燃料的依賴?

其實氫根本不是一種「能源」,它是儲存能源的「電池」。雖然氫原子地球上含量最多的物質,但是我們無法直接「開採」,因爲它活性太高了,所以都跟其他原子結合在一起,我們必須耗費相當大的能源才能分離出氫原子,然後很小心的儲存起來,因爲氫原子一碰到空氣就會爆炸釋放能量然後變成水。

其實除了煤、石油、天然氣這些來自古代生物屍體的化石燃料之外,其他所有再生能源,不管風力或太陽能發電,都會面臨發電設備機具生產消耗,儲存的蓄電裝置的生產與使用年限的限制,乃至於運輸過程,都需要耗費能源,或許就像氫燃料電池一樣,若算出整個碳足跡,搞不好是得不償失的。

至於其他如水力發電,這是人類最古老的大規模發電方式,也是再生能源中技術最成熟的。臺灣水力發電的歷史有一百多年了,目前臺灣有四十多座水力發電廠,佔臺電發電量的10%左右。不過大型水力發電都是水庫式電廠,建造時非常破壞生態環境,顯然臺灣也不可能再增建新的水庫,因此單單水力發電也不足以解決未來的能源需求

高雄應用科技大學發表最新的氫能都市概念車利用氫氣當原料。

►►►掌握最新觀點,給88論壇粉絲團按個贊!

另外生質能也常被提到。生質能指的是由生物產生的有機物質轉換的能源,也包括廢棄物轉化再利用的能源。除了焚化廠焚化餘熱推動渦輪發電之外,廢水或動物排泄產生的沼氣以及工業有機廢棄物都可以算是生質能。不過,國際上爲了大量生產以及生活上的實際使用,生質燃料來自於玉米提煉。可是當許多國家種玉米來做成酒精給汽車吃時,玉米價格高漲,讓窮人吃不起,這又形成另一種社會問題,甚至許多科學家已經得出結論,用玉米來製造酒精,所消耗的能量比產生的能量還多。

到目前爲止,沒有單一個一勞永逸解決方案,但是我還是樂觀的,一方面冀望科學的進步能夠增進能源使用效率,另一方面透過民衆的努力,降低能源的消耗。比如說,明天(3月19日)晚上八點半,荒野保護協會響應全球的關燈小時活動,將會在臺北信義商圈舉辦「地球一小時守護棲地嬉遊走春」活動,分成五條路線,裝扮成臺灣的生物遊行,呼籲民衆人人都可以藉由關燈這個簡單的動作,減碳愛地球。

荒野保護協會從十多年前舉辦夏至關燈(在一年裡白天最長晚上最短的夏至這天,呼籲大家關掉家裡的燈,走到戶外享受大自然),到這幾年與世界同步的關燈一小時,無非是希望透過活動提醒大家,減少聲光物質的刺激,反而能有更豐富的精神與心靈的感受。

根據研究與統計,滿意度最高的活動,往往是去除聲色刺激、花最少錢的活動,好比看夕陽散步、沉思、與好友盡興聊天、溯溪、或是在公園裡做運動。生命中美好的事物,其實都是免費的。

只有從聲色徵逐中慢下來,我們才能再看到天空雲朵花樹蝴蝶路人,再看到真正的生活。很多人很久沒看過天空,只有中秋節纔在擁擠的人潮賞月。很多人不開窗,不知道風是如何吹來,雲是怎麼飄動。很多人是因爲沒有時間,但更多人是忘了,忘了我們生活的真實世界

作者李偉文,長期關注環境與教育的牙醫作家,本文爲中時部落格的文章,已獲作者授權刊載。以上言論不代表本報立場,88論壇歡迎多元的聲音與觀點,來稿請寄:editor88@ettoday.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