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書福爲啥造手機?

本文系基於公開資料撰寫,僅作爲信息交流之用,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

9月24日晚間,有報道稱,吉利汽車( HK:00175 )的李書福正在緊鑼密鼓地籌備造手機,且進展十分迅速。當時報道提到,吉利將在湖北武漢、上海等多地,乃至海外設置辦公地點。

當日,吉利集團面對記者提問時的答覆是:“目前我們還沒有可以對外披露的消息。”

時隔4天,9月28日11時,“湖北發佈”發佈消息,證實李書福的手機項目落戶湖北武漢。李書福創辦的湖北星紀時代科技有限公司與武漢經濟技術開發區簽署戰略合作協議,正式進軍手機領域,並將定位於高端智能手機。

“湖北發佈”一小時後的另一條消息顯示,手機項目將與吉利的汽車智能化、軟件能力建設、科技化轉型等方面相互賦能,以期實現協同。

不過,微博評論中,觀衆們的心情卻似乎並不樂觀。

當然這也可以理解,畢竟做空調的龍頭董明珠都沒有能在手機領域站穩腳跟,造車本來就不是龍頭的吉利能行嗎?

那麼,吉利爲什麼要造手機?李書福又能把手機做得起來嗎?

01

爲什麼要造手機?

吉利汽車僅僅是車企要跨界做手機的第一家,但曾經想要跨界入局手機的廠商還有很多。

早在2012年,周鴻禕帶領360就開始了向手機領域跨界探索,並通過與華爲、海爾合作、投資入股酷派來實現自己造手機的目的,並隨後推出了多種款式的手機產品。

無獨有偶,家電領域頭部企業格力電器,也在其董事長董明珠的帶領下,在2015年決定入局手機領域,並表示“我做手機肯定會超過小米”。隨後,格力接連推出了格力一代、二代及三代大鬆手機。

他們在彼時想要做手機都揹負着各自的包袱:360在進入移動互聯時代想要搶佔移動終端流量,才決定從硬件——手機下手;而格力則是在美的的威脅之下嘗試開展“多元化”發展,首戰便造了手機。

對於吉利來說,也面臨着從燃油車到電動車,從傳統車到智能網聯汽車轉變的困境。

隨着汽車智能網聯的趨勢,智能汽車被視作PC、智能手機後的第三代智能移動終端,相當於“長了四隻腳的超級手機”。智能手機+智能汽車,就是未來生活的標配。車的傳感器衆多,但場景單一;手機傳感器少,但場景幾乎無處不在,兩者結合能夠獲取的數據便是海量級。

來源:吉利汽車官網

對於手機廠商來說,要提前佈局下一個智能終端。

而對於車企來說,第三代智能終端的實現,終究要依靠第二代智能終端——手機的過渡。手機能夠整合身份證、錢包等功能,幾乎人手一個,可以獲得用戶粘性只是其次,最關鍵的可以獲得用戶的數據,爲長期的“智能化”做好初步準備。

在這個邏輯之下,車企和手機廠商合作看起來似乎是更好的選擇。但問題在於,車企和手機等科技企業並不願意“互通往來”,即使取得合作也不願共享各自的信息數據。如果自己不掌握所有數據,還要交給別人,那對於企業來說不僅是交出了自己所有的底牌,也傷害了自身用戶的信息安全。

上汽集團董事長就曾經說:

所以,無論是手機企業還是汽車企業,都在進行思路的轉變,試圖獨立打造生態鏈。

李書福關於智能汽車終端的思考已經持續了很久,今年3月,李書福在接受證券時報記者採訪時提到,“汽車行業變革已經開啓了產業鏈調整、生態圈擴大的時間窗口,新的賽道已經開始搭建,一場新的馬拉松賽跑已經出發”。

2018年,李書福和沈子瑜成立了億咖通,專注開發智能座艙。

今年4月,一家名叫吉咖智能機器人有限公司成立,經營範圍包括智能機器人的研發、雲計算裝備技術服務、工業互聯網數據服務、摩托車零部件研發、汽車零部件研發、家用電器研發等。

此外,手機的研發生產週期短、不涉及安全問題、可以快速迭代,是驗證智能汽車新技術的上好試驗場。

因此,對於智能手機的涉足,只是李書福在智能汽車佈局中的重要一環,但並非唯一一環。

02

造手機的難度

先說結論:造手機不難,難的是造出好手機並拿到份額。

要是隻想做出手機,那很容易,找好上游供應鏈,自己來造;甚至只要找到富士康,自己只需做個方案整合商,讓別人來代工就可以了。

曾經造過手機的格力選的是自己造,360選的是代工造。

作爲掌握硬件製造能力,並擁有自己的一套供應鏈管理方法的吉利來說,單純把手機造出來,或許不是難事。

但是要造好手機並賣好卻並不容易。

時間回到2015年1月6日,董明珠在某節目談及雷軍的小米手機時,突然說道:“我要做手機,分分鐘,太容易了。我做手機肯定會超過小米”。

幾個月後,格力一代手機果然出現在工信部電信設備認證中心網站上。

在那之後,格力又相繼推出了格力二代、格力色界、格力三代,無一例外銷量都不盡人意。只是時至今日也沒有人知道董明珠到底賣出了多少手機。

有專家提出:與傳統家電或者汽車行業相比,手機市場是完全贏家通吃的,銷售模式和研發模式與傳統市場完全不同,傳統企業可能很難適應。

總之,似乎強大如董明珠也沒能適應手機市場的玩法,至於李書福能不能適應,只能說有可能但難度非常大。

從銷售方案講,大概率是需要和吉利汽車綁定。但這裡又有一個悖論,吉利汽車無論如何都不能算“高端汽車”,但吉利手機定位“高端”,這中間的用戶差異如何彌合?

最終的結果,或許只能交給時間。

但明顯的是,手機市場已經明顯進入紅海區域,就連曾經的創新者蘋果也已經逐漸失去創新力,廠商之間的差距越來越小,且格局相對穩定。

來自第三方調研機構 Counterpoint 的數據顯示,7月國內智能手機市場,vivo(含iQOO)市場份額達24%,排名第一;OPPO排名第二,市場份額爲20%;小米、榮耀及蘋果分列第三、第四、第五,市場份額分別爲15%、13%和12%。

數據來源:Counterpoint

03

終局推演

1、不太理想的結果:利用手機迭代或協同

從研發週期來說,手機的研發週期短,通常只需要半年到一年,但汽車結構複雜,且涉及安全問題,設計+研發通常就需要三四年;

從資金投入來說,蔚小理幾家造車廠動輒就是百億以上的投入,手機的投入要小很多,對於吉利來說資金壓力相對不大。

對於傳統汽車廠商來說,如何將智能+網聯落地,是一件頗頭疼的事。

汽車與用戶的人身安全息息相關,稍有不慎就會釀成重大事故,今年已經發生了多起相關事件,對於相關品牌口碑造成負面影響。

但超短研發週期+較小的資金投入卻能爲吉利帶來不小的收益。

智能手機作爲第二代智能終端,能夠先收集用戶的體驗和反饋,可以成爲智能車升級的緩衝區。即便智能機沒做成,對品牌和主業影響並不大;此外,進行智能手機項目可以爲吉利儲備智能汽車相關人才。

也就是說,即便手機最終做不成,在做這個項目的過程中,吉利也將收穫技術積累。

比較折中的結果是,吉利手機沒有走出自己的用戶圈,但也沒有死。

那麼,直接將智能手機與智能汽車數據搭配使用,或許是目前來看一個較好的折中方案。

2、理想結局:掌握入口

理想結局,當然就是最終走出自己的用戶圈,拿下智能汽車的藍海,掌握車聯網入口。

百度曾憑藉搜索入口成爲PC時代互聯網王者;騰訊憑藉社交入口成爲PC+移動互聯時代的巨頭;阿里則憑藉電商入口,掌握巨大流量,並站上直播風口。

從PC端到移動互聯,360想做手機是想掌握入口;從家居到智能家居,格力做手機也是想掌握入口。

現在,通過V2V(車對車)、V2P(車對行人)、V2I(車對基礎設施)、V2N(車對網絡)等實現車聯萬物的構想已經出現很久。大家認爲智能汽車會成爲物聯網的入口,如果真的成了,那自然是好事,但智能汽車也未必是唯一入口。

但押注入口似乎是很難的,直到它出現的時候,我們才能真實捕捉。就家庭物聯網來講,從智能路由器到智能門鎖再到智能音箱,我們只是排除了一個又一個所謂的“入口”,至今沒找到能夠真正衆望所歸的“入口”。

最理想的結局是,智能汽車確實是那個“入口”,且吉利掌握了這個入口。

雖然吉利的前路不容易,但有夢想終歸是一件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