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有哪些神秘消失的人?

01

天寶年間,東京洛陽,江南士子顧況與幾位朋友在上陽行宮附近園林,遊山玩水。

忽然,一片大梧桐葉從溪水上游漂來,顧況赫然發現寫着幾個字。

他好奇地將梧桐葉撈了起來,仔細一看,葉上題寫了一首幽怨的五言絕句:

一入深宮裡,年年不見春。

聊題一片葉,寄與有情人。

顧況一眼就看出這首詩是一位深居禁宮的宮女所作。

唐玄宗後宮佳麗三千人,哪能個個雨露均沾?

一入宮門深似海,不受寵的宮女日子那叫一個悽悽慘慘慼戚。

顧況才二十多歲,多情善感,當他讀完這首詩,夜不能寐,輾轉反側。

第二天一大早,他也在梧桐葉上寫了一首詩:

花落深宮鶯亦悲,上陽宮女斷腸時。

君恩不禁東流水,葉上題詩寄與誰?

然後,他特意跑到上陽宮溪水的上游,將梧桐葉扔了下去,隨波逐流。

誰曾想,十多天後,顧況好友去上陽宮探春時,撈到了宮女的回詩。

他馬上將梧桐葉送給了顧況,只見宮女回覆道:

一葉題詩出禁城,誰人酬和獨含情。

自嗟不及波中葉,盪漾乘春取次行。

知音難覓,緣分難得,宮女寥寥數語,卻讓顧況感同身受。

梧桐葉尚能隨波逐流,隨意留連於春光之中,可失去自由,又何止這個宮女?

顧況在洛,乘間與三詩友遊於苑中,坐流水上,得大梧葉題詩上曰:

一入深宮裡,年年不見春。聊題一片葉,寄於有情人。

況明日於長遊,亦題葉上,放于波中,詩曰:“花落深宮鶯亦悲,上陽宮女斷腸時。帝城不禁東流水,葉上題詩欲寄誰?”

後十餘日,有人於苑中尋春,又於葉得詩以示況,詩曰:“一葉題詩出禁城,誰人酬和獨含情?自嗟不及波中葉,盪漾乘春取次行”。

——唐·孟棨·《本事詩·情感》

自此之後,這兩個天涯淪落人就藉着漂流的梧桐葉,互訴衷腸。

不久之後,安史之亂爆發,安祿山率軍攻陷洛陽。

繁華的上陽宮一夜之間,毀於一旦,宮女們四散奔逃,命如草芥。

兵荒馬亂之際,顧況想盡辦法,找到了與自己傳詩的宮女,兩人私定終身,喜結連理,白首偕老。

結局是真是假,已不可考,但是如此傳奇的故事發生在顧況身上,一點也不奇怪。

02

顧況,蘇州海鹽(今浙江海鹽)人,才高八斗,詩畫雙絕,精通釋儒,是遠近聞名的大才子。

可他點背,在長安、洛陽混了十多年,遲遲沒有考中進士,也沒有獲得權貴垂青。

長安居,大不易,懷才不遇的顧況窮困潦倒,日子都快過不下去了。

更點背的是,31歲那年,安史之亂爆發,天下大亂,大唐盛世一去不復返,顧況顛沛流離,飽嘗戰火之苦。

至德二年(757年),顧況終於考中進士,當了一個小官。

此時,安史之亂尚未平定,朝堂派系林立,政治黑暗混亂,內憂外患。

顧況心憂天下,見不慣種種亂象,總是仗義執言。

但他位卑言輕,雖有滿腹經綸,卻無從施展抱負,舉步維艱。

而且他嘴巴大,懟天懟地懟皇帝,罵官罵吏罵宰相。

“性詼諧,雖王公之貴與之交者,必戲侮之。”

大唐皇帝一味求仙,妄想長生不老,他寫詩諷刺道:

武帝祈靈太乙壇,新豐樹色繞千官。

那知今夜長生殿,獨閉山門月影寒。

一首詩得罪了太上皇李隆基,捎帶手把唐肅宗給噁心壞了。

大唐北方官員看不起南方士子,肆意嘲笑南方官員口音,身爲江南才子的顧況又寫詩一首:

鈒鏤銀盤盛炒蝦,鏡湖蓴菜亂如麻。

漢兒女嫁吳二婦,吳兒盡是漢兒爺。

得,顧況又把北方官員得罪了個遍。

這脾氣,哪能在官場混得開?

03

乾元元年(758年),顧況被趕出朝廷,貶回老家。

儘管仕途不順,顧況卻沒有自怨自艾,始終想方設法,爲國牟利。

安史之亂爆發後,大唐財政崩潰,江南魚水之鄉是朝廷最重要的賦稅來源。

顧況奏請朝廷,改革鹽法,開辦鹽務,擔任首任新亭鹽監。

鹽務千頭萬緒,幹得不好,得當責任;幹得好,也不過是小吏乾的活,爲朝中清流所不齒。

這樣的苦差事,其他人唯恐避之不及,哪會自討苦吃。

但顧況走馬上任後,開山鑿井,嘔心瀝血,將新亭監打造成十大鹽監之一,一直開鑿了200多年。

建中二年(781年),韓滉出任鎮海軍節度使【管轄今江蘇、浙江、安徽、江西,治升州(今南京),後改治蘇州】。

韓滉身兼重任,迫切需要一個懂經濟的幹吏幫忙。

有人向韓滉推薦了顧況。

顧況不僅是一個難得的經濟天才,而且他是蘇州本地人,對鎮海軍知根知底。

更爲重要的是,他交友廣闊,與朝中名臣李泌、柳渾等人是至交好友。

韓滉當即任命顧況爲節度判官兼知,主管財政,督運錢糧。

顧況果然不負所望,讓鎮海軍成爲了大唐王朝的錢袋子。

建中四年(783年),淮西節度使李希烈自稱建興王,悍然發動叛亂。

唐德宗趕緊調兵平叛,結果因爲沒錢犒軍,平叛大軍譁變,發動涇源兵變,攻陷長安,推舉太尉朱泚爲帝,改國號大秦。

不久,李希烈稱帝(國號楚),盧龍軍節度使朱滔自稱冀王,成德軍節度使王武俊自稱趙王,魏博節度使田悅稱魏王,平盧軍節度使李納自稱齊王。

二帝四王共同反唐,兵勢熾烈,蔓延半個天下,大唐王朝,岌岌可危。

滄海橫流,方顯英雄本色。

顧況和韓滉挺身而出,全境封鎖鎮海軍,修築防事,將升州打造成一座牢不可摧的堅城,隨時準備讓升州成爲唐德宗南渡長江的行在。

緊接着,兩人又打通了與唐德宗之間的聯絡通道,將援軍和軍糧物資源源不斷送到唐德宗手裡。

正是韓滉和顧況配合無間,給兵給糧給錢,名將李晟、渾瑊才能迅速平叛,收復長安,讓唐德宗大唐度過一次亡國之危。

叛亂結束後,李晟、渾瑊被世人稱讚爲再造大唐的國之柱石;而在背後默默提供軍糧物資的韓滉和顧況,卻不爲世人所知。

04

貞元三年(787年),好友柳渾、李泌相繼入朝拜相,顧況被召回京城。

顧況滿心歡喜,以爲自己時來運轉,終於可以施展抱負。

可兩位好友考慮到顧況的脾氣,只讓他擔任高級秘書,先磨磨資歷再做打算。

顧況悶悶不樂,卻也無可奈何,只能再等時機。

可人算不如天算,變化來得太快。

貞元五年(789年)二月五日,柳渾病逝;三月二日,李泌病逝。

一個月之內,顧況失去了兩個大靠山,前途一片渺茫。

李泌葬禮上,悲痛不已的顧況欲哭無淚,苦中作樂,和死去老友說了幾句玩笑話。

結果卻被御史彈劾,顧況迅速失勢,朝中政敵趁機落井下石。

顧況一時氣憤,題詩嘲誚權貴的詩:

萬里飛來爲客鳥,曾蒙丹鳳借枝柯。

一朝鳳去梧桐死,滿目鴟鳶奈爾何!

顧況在詩中將李泌比作丹鳳,丹鳳既死,朝中那些貓頭鷹又會怎麼對自己呢?

得,顧況將朝廷所有權貴全部得罪了一遍。

不久,顧況被貶爲饒州司戶參軍。

這一年,顧況65歲,他再也無法翻身,貞元十年(794年),顧況辭官,離開饒州,定居在茅山隱修,從此,他消失在了史書當中,也有人說他羽化登仙了。

05

顧況是承接盛唐李白、杜甫,中唐白居易、元稹之間的一代文宗,引領文壇,地位非同凡響。

他最爲世人津津樂道的故事,是他發掘了白居易。

白居易到長安應試時,聲名不顯,曾寫詩拜訪顧況。

長江後浪推前浪,面對這個年輕人,顧況想打壓一下白居易的風頭,拿白居易的名字開了個玩笑:京城的米很貴,居可不易。

等顧況打開白居易的詩卷,看到了那首《賦得古原草送別》:

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顧況大驚失色,立馬改口道:“能寫出這樣的詩來,居在京城也是容易的。

白尚書應舉,初至京,以詩謁顧著作。顧睹姓名,熟視白公曰:“米價方貴,居亦弗易!”乃披卷,首篇曰:“咸陽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即嗟賞曰:“道得個語,居即易矣!”因爲之延譽,聲名大振。

——唐·張固·《幽閒鼓吹》

然而,這只是一個故事。

白居易第一次去長安準備科舉是在貞元十五年(799年),此時顧況已經離開長安十年之久,他不可能在長安見到白居易。

《舊唐書》中則記載,白居易是在十五六歲見到了顧況。

此時顧況正好在長安爲官,二人倒是有可能在長安見面。

或許正是因爲有顧況的提攜,白居易才能聲名大噪,接過顧況的班,引領中唐詩壇。

居易幼聰慧絕人,襟懷宏放。年十五六時,袖文一編,投著作郎吳人顧況。況能文,而性浮薄,後進文章無可意者。覽居易文,不覺迎門禮遇,曰:“吾謂斯文遂絕,復得吾子矣。”

——《舊唐書·白居易傳》

顧況與白居易的交往真相,已經無法考據,唯一可以肯定的是,白居易受顧況影響很大(二人同爲中唐諷刺詩的代表詩人),這何嘗不是一種傳承。

06

正史裡的顧況資料很少,迷霧重重,野史裡的顧況更是一個傳奇。

傳說,顧況曾向李泌學過道術,學成有所得,“身輕如羽”、“終日不食”,顧況70歲那年,喜得一子,可孩子生下不久,就夭折了。

顧況老年喪子,悲痛欲絕,他寫了一首追悼亡子的詩。

沒過多久,他又生了個兒子,取名顧非熊。

顧非熊三歲時,忽然對老爹說:我是您夭折的大兒子,在陰間聽到您苦吟悼詩,不忍心看您受苦,就復生再次做您的兒子。

況素善於李泌,遂師事之,得其服氣之法,能終日不食……遂全家去,隱茅山,鍊金拜斗,身輕如羽……況暮年一子即亡,追悼哀切,吟曰:老人喪愛子,日暮泣成血。老人年七十,不作多時別。

其年又生一子,名非熊。三歲始言:在冥漠中聞父吟苦,不忍,乃來複生。

非熊後及第,自長安歸慶,已不知況所在。或雲,得長生訣仙去矣。

——元·辛文房《唐才子傳·顧況》

顧況羽化成仙,長生不老,終究只是一個傳說,可他壽命長卻是真的。

元和十五年(820年),顧況病逝,享年96歲。

唐朝詩人輩出,多如繁星,可壽命能與顧況比肩的,唯有丘爲(96歲)一人而已。

顧況一生,官位不顯,雖名重一時,卻不爲後人所熟知。

他倒黴了一輩子,寫了很多名詩,也幹了很多利國利民的實事。

這輩子,他沒白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