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鴻源》到底誰贏了這場選舉
2019年10月16日,蔡英文總統在總統府接見美國在臺協會主席莫健(James Moriarty)。(總統府提供)
備受矚目的總統大選在喧騰一年後終於結束,民進黨蔡英文總統以史無前例的817萬票再度連任。
選舉就像比賽一樣,總會有輸有贏,在勝選者歡欣鼓舞,敗選者黯然神傷之際,筆者卻必須指出,這場選戰沒有贏家,而臺灣人是最大的輸家。
作爲一個從1997年開始從政的「老兵」,歷經無數選戰,卻從沒有一場選舉是如此荒腔走板,執政黨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全面壟斷媒體、網路,而選舉主軸更是從頭到尾都只有互相抹黑,卻沒有面對國家的未來,做出完整的論述,更不可思議的是媒體和民衆也不在意。
什麼是國家的未來?絕不是選舉結束,就會自然開展,而是需要領導者和執政黨爲人民指出更具體的方向。但如今放眼望去,選舉結束了,臺灣的問題解決了嗎?從內政部分,能源、人口甚或是缺水、缺電、缺人、缺地等五缺,到面對中國大陸強權的兩岸議題、乃至於國際關係的重新定位,既有的問題尚沒有看到任何曙光,新的問題卻已然在醞釀中。
從這些種種,都可以看出執政黨的作爲,一切以勝選爲首要目標,卻沒站在政府的立場,思考人民的需求和國家的角色。
當前年823南部大水後,社會大衆都將眼光投射在高雄市路面上的5千個洞時,但這些都是看得見、找得到的洞,只要填平就可以。需要擔心的是那些看不見的洞,執政黨推出8000多億的前瞻計劃、耗資上兆的風電計劃,以及因應選舉而草草端出各式各樣錢坑法案和肉桶政策,不但讓臺灣的負債愈來愈高,更以意識形態操作兩岸關係,將臺灣推向不確定的戰爭邊緣。如今勝選了,政府是否該將這些洞迅述補起來?
但我們還沒有看到政府的決心和作爲,就聽到愈來愈大的罷免聲浪,甚至開始討論2022年要推出人馬參選縣市長,以奪回政權,令人感覺執政黨心中只有勝選,只想要繼續掌握權力,這些種種都只會讓臺灣既有的問題愈形擴大、更加惡化,臺灣人民也將成爲最大輸家。
我要提醒的是,選舉雖然是實現民主的手段,但臺灣已經爲選舉付出太多代價,激情總會過去,我們終將要回歸現實與專業,以專業面對和解決臺灣的問題。
民進黨曾經在2018年底的九合一大選中大敗,雖然在2020年的總統大選翻身勝選,其原因可能是國民黨候選人的個人特質,更可能是香港反送中運動、美中貿易戰等歷史機緣創造的結果,不論是哪個原因,都不能化約爲人民贊同執政黨在過去4年的所作所爲,在短短的1年間更稱不上「原諒」兩個字。
但臺灣人民既然作出決定,讓民進黨繼續執政,就要請民進黨負起責任,讓臺灣回到正軌,迴歸專業,當時爲選舉開出的政治支票、錢坑法案,都要經過專業的檢視,該撤回就撤回,而不是一意孤行、一路向前,唯有迴歸專業治國,才能符合人民的期待。
臺灣需要的是聰明政府,以因應多變而複雜的全球政經情勢,光靠口號已不足以成事。而一個聰明政府的首要條件是綜合且長期的治理能力,畢竟颱風不會因爲政黨輪替而不來,能源不會因爲換了總統而無中生有,而兩岸關係更應該是妥協多於角力,否則只會讓國家承受的風險愈來愈高。
個人認爲政府應該具備4項必要的能力:爲風險做準備、善用決策工具、引入全球協助,以及綜合治理工具,包括土地使用、都市計劃、產業導引和財務模型等等,簡而言之,臺灣接下來的生存基礎在於長佈局、新工具、新模式、整體方案。
以前瞻計劃爲例,政府在規畫之初就必須要有上位計劃,同時進行計劃治理,所謂「上位計劃」要有戰略、有預測性,還要能管理,以讓所有的做爲都在軸線上進行,按部就班不至於脫軌,政府的角色是「總軍師」,而不是要五毛給一塊的「聖誕老人」。然而,對照現今的前瞻計劃,不但沒有前瞻性,還像是各縣市長爭相展現拳頭、要建設下的結果,更彰顯中央政府的失能。
公共計劃並非全然是「賠錢貨」,好的公共計劃能創造良性循環,透過長遠佈局更能創造社會永續效益,這其中最需要的關鍵是「專業」,而專業正是民進黨在過去4年執政中最爲缺乏的部分。
臺灣在過去20年已經空轉消耗過久,未來四年將面對的是更不可預測的國際變局,執政者若能落實專業治國或許尚有可爲,但若在勝選之後,滿腦子想的都是下一次的勝選,那我只能說:天佑臺灣。
(作者爲前內政部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