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登輝任內臺海危機如何溝通? 學者揭密使穿梭兩岸細節
前總統李登輝。聯合報系資料照
兩岸密使的往來是1990年代兩岸關係的重要環節,隨着相關檔案史料解密,也有越來越多內容爲人所知,尤其包含臺海危機期間,兩岸密使穿梭的協調與溝通,更是避免擦槍走火的一大關鍵,學者也直言密使管道在2000年後「看起來是run不下去」。
國史館11日下午舉辦智慧展示大平臺系列主題講座,邀請政治大學臺灣史研究所教授薛化元,以「溝通之必要:臺海兩岸關係與民主改革」爲題進行演講,分析1990年代憲政體制改革與兩岸關係的發展,其中包含前總統府資政曾永賢、前國安會副秘書長張榮豐等人擔任兩岸密使的過程。
薛化元指出,從1990年10月成立的「國統會」(國家統一委員會)到1991年2月通過的「國統綱領」(國家統一綱領),曾永賢都扮演重要角色,在檔案裡面有發現,李登輝對於臺灣與中國大陸過熱的交往,包括經濟的開放,保持相當審慎的態度,曾永賢資料也顯示,他的看法跟李登輝非常接近,對中共必須保持警覺,絕對不可以任意的相信善意。
至於曾永賢、張榮豐擔任兩岸密使的經歷,包含1992年與中共總政聯絡部長葉選寧、時任中共國家主席楊尚昆等人的接觸。1995年至1996年臺海危機前,我方獲前政務委員丘宏達自美國傳來的軍演訊息後,透過兩岸當時的秘密管道,向南京軍區對口聯絡確認此事,對方要求臺灣方面要小心應變,不要擦槍走火。曾永賢與張榮豐還曾銜命到菲律賓馬尼拉與中共派出的人員當面溝通避免兩岸擦槍走火事宜。
不過我方潛伏在共軍裡面的劉連昆少將1990年代後期被捕並處決,外界通常認知是因爲李登輝曾公開說明中共對臺軍演彈體是空包彈所導致,而薛化元指出,現有檔案並未看到劉連昆提供過軍演所用彈藥的情報,「他被逮捕的原因,應該有其他因素」。
他也提到,大家都容易把單一的情報當成唯一的情報,「實際上早在1992前後,總統就另外成立了一個小組,持續要做這件事情」,但他強調「目前檔案沒有公開」。
薛化元表示自己更好奇的是密使這一個溝通的管道,到了2000年以後爲什麼會越來越沒有了。他直言,國安的制度「感覺好像沒有聯繫起來」,尤其曾永賢與張榮豐都在2000年後繼續於政府國安單位工作,「但是這個管道看起來是run不下去」。
對於兩岸溝通管道的建立基礎,薛化元認爲,當年楊尚昆如果見到曾永賢跟張榮豐的時候講的是1972年的上海公報,「溝通是不可能的」,他解讀,因爲在上海公報當中,「臺獨不可以、臺灣地位未定論、兩個中國不可以,一箇中國兩個政府也不可以」,他認爲,兩岸在李登輝時代溝通之可能,就在於大陸方面對公開宣誓是一件事,「在現實運作上並沒有那麼硬、沒有要把臺灣掐死」,這樣才變成有可能性。
國史館館長陳儀深則說,不論是跟北京的溝通或者是內部改革,有很多重要的幕僚小組,「歷任總統裡面大概不容易像李登輝做得這麼制度化,或者這麼熟練的」,從20幾個學者變成5、60個,然後分成4個目標小組,政治、經濟、大陸組和外交組這樣一種幕僚作業,「對於那12年的總統任內是有很大的作用」。
政治大學臺灣史研究所教授薛化元11日在國史館演講,解說檔案中的兩岸密使往來。(記者廖士鋒/攝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