蕾切爾·裡夫斯:英國首位女財政大臣

參考消息網7月11日報道 工黨在英國議會選舉中取得壓倒性勝利後,曾任英格蘭銀行經濟學家的蕾切爾·裡夫斯成爲英國曆史上第一位女財政大臣。

誓言約束公共財政

裡夫斯接受任命後在社交平臺X上說:“被任命爲財政大臣是我一生的榮幸。”

她還說,她意識到作爲擔任這一職位的“第一位女性”所肩負的“歷史責任”。

“經濟增長曾是工黨的使命,現在它是一項國家使命。”她總結道。

再次當選英格蘭北部地區議員後,這位一向無可挑剔的45歲政治家5日堅稱,她的任務並不“輕鬆”:“沒有靈丹妙藥,艱難的選擇正等待着我們。”

面對近年來遭受重創的經濟和緊縮的公共財政,她在最近幾個月裡像唸咒一樣反覆強調,“只有以鐵的紀律”來約束公共財政,“改變纔會到來”。

據法新社報道,自2021年以來,她一直在工黨中負責經濟問題,踏足其保守黨對手的地盤。

裡夫斯主張國家發揮更積極的作用,特別是通過對戰略部門的投資。

雖然她不得不縮減每年280億英鎊的龐大綠色基礎設施開支計劃,但她表示,希望提高生活水平、勞動者工資並“重建公共服務”。

劍橋大學政治經濟學教授詹姆斯·伍德表示,當裡夫斯談及“鐵娘子”時,她的意思是“平衡賬目”和“以負責任的方式使用(國家的力量)”。

裡夫斯和斯塔默“採取了非常務實的方法”,這將“讓黨內左派非常不滿”,但“他們希望遠離不負責任的財政行爲,不作出他們無法兌現的大額支出承諾”,伍德補充道。

出身中產精英家庭

這位新任大臣出身於倫敦的一個教師家庭,17歲加入工黨。據她本人透露,當時的工黨領袖託尼·布萊爾的口頭禪“教育、教育、教育”深深吸引了她。次年,1997年,布萊爾在議會選舉中獲得壓倒性勝利。

即使她描述說中產階級家庭日常生活“沒有錢可以浪費”,但她還是就讀於牛津大學。這所大學與劍橋大學一樣,是英國精英階層的縮影。

2013年,英國廣播公司的一名記者曾將她形容爲“煩人的鼾聲”,而今年2月的一份研究顯示,現在英國人首先認爲她“能幹”“聰明”。

自2010年起,她與妹妹埃莉一起在威斯敏斯特宮擔任議員,後者也再次當選工黨議員。

蕾切爾·裡夫斯的丈夫是一名高級公務員,曾是前首相戈登·布朗的“筆桿子”,二人育有兩個孩子。裡夫斯還熱衷於卡拉OK和國際象棋,曾獲得女子14歲以下組冠軍,並曾與俄羅斯傳奇棋手加里·卡斯帕羅夫對弈,但輸給了對手。

務實的“政治戰略家”

據英國《衛報》網站報道,裡夫斯在牛津大學獲得政經哲學位,曾在英格蘭銀行擔任過一段時間的經濟學家,在私營銀行工作了4年,在工黨奮鬥了14年——對於一位未來的財政大臣來說,裡夫斯的履歷再完美不過。

自上大學以來就認識裡夫斯的人說,她那時就自信和認真——曾經是兒童國際象棋冠軍,彷彿已經提前考慮了幾步棋。

在英格蘭銀行,她成功駕馭了一個同代人回憶中由男性主導、競爭激烈的“咄咄逼人”的文化。

在英格蘭銀行工作期間,她被派駐華盛頓,同事們說她很喜歡這個職位。這份工作讓當時23歲的裡夫斯有機會接觸美聯儲、美國國會和白宮高層。

離開英格蘭銀行後,裡夫斯轉到利茲的哈利法克斯銀行(HBOS)工作。目前在管理諮詢公司卡普科(Capco)擔任董事的保羅·萊斯伯勒說:“我記得跟她討論過……她很想看看私營部門的情況。”他曾在HBOS與裡夫斯共事並一直與她保持聯繫。

萊斯伯勒強調了她敏銳的頭腦。“她有那種經濟學家的頭腦;她非常善於思考基本問題。比如,我記得有一次她對我說:‘你知道,你需要了解問題背後的數學原理。’”

從年輕時起,裡夫斯就把這種分析頭腦應用於政治。牛津工黨俱樂部的一名同代人回憶說,即使在十幾歲時,她“看起來就真的很有條理,腳踏實地”。在政治上,他們形容她“務實,沒有不切實際的理想和原則”。

從十幾歲就認識裡夫斯的前議員邁克爾·杜格爾說:“她是一位政治戰略家。我們已經很多年沒有在11號看到這種情況了。”

力推“安全經濟學”

她在2018年出版一本名爲《日常經濟》的小冊子,她堅持認爲,工黨需要考慮如何創造財富和如何消費財富。

這本小冊子讚揚了布萊爾-布朗政府的政績,但表示有必要打破“命令與控制”的政治,這種政治是20世紀工黨政治經濟學的特徵。當裡夫斯掌管財政部--指揮與控制政治的心臟--時,這種情緒是否會持續下去還有待觀察。

一些工黨內部人士抱怨說,就她自己的團隊而言,裡夫斯的工作方式是高度集中,所有事情都要通過她,這可能會阻礙決策。

在《日常經濟》出版6年後,裡夫斯在位於倫敦金融城的貝斯商學院發表演講。她提出自己解決英國經濟困境的方案:安全經濟學。

她說,英國需要更快的增長,實現這一目標有三個前提條件:穩定、投資和改革。她說:“讓我明確一點:當今任何可行的增長戰略都必須建立在我們國家經濟的韌性和勞動人民的安全之上。”

她說,英國正處於一個不安全的時代,解決辦法不是成爲一個大國,而是成爲一個聰明而有戰略眼光的國家。(編譯/林曉軒 王海昉)